作者:石介
石介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儒家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以振兴儒学。欧阳修等都对其评价甚高
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石介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儒家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以振兴儒学。泰山书院复兴儒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石介的道德节操,学术贡献世代钦仰,欧阳修、苏轼、朱熹、黄宗羲等都对其评价甚高。
欧阳修说:“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能使鲁人皆好学。”
苏轼称他“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
刘概说他“生前谤议风霆震,死后文章天地齐。”
朱熹称他是“刚介”的有“不动心”的人。“……若非关、洛诸公出来,便是第一等人。”
黄震称他:“徂徕先生学正识卓,辟邪说,卫正道,上继韩子以达孟子,真百世之师也”。
叶适称道他“见善明,立志果,殉道重,视身轻”。
黄宗羲说:
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朱熹)有“伊川(二程)不敢忘三先生”之语。
石介被张伯行称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吾于石徂徕先生见之”。
张伯行称道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吾于石徂徕先生见之”。
全祖望称他:“泰山第一高座”。
徐宗干称道他“孔、孟之道,阐于程、朱;程、朱之源,开于孙、石”。
南宋孝宗初年,在四川嘉州(石介代父为官地,今四川眉山县)地方官为石介立“直介堂”祠,并请理学家魏了翁作“徂徕先生祠堂记”。此后,宋、金、元、明、清、民国均在泰山建“鲁两先生”祠,以石介、孙复和祀。
金大定年间,在泰山岱庙东南建“鲁两先生祠”祭祀石介、孙复,至此官方祭祀开始。
明朝成化年间附祠于州学,“其事系于风化”,州官胡瑄言与“巡抚山东左副都御史无锡盛(顒)公”,公奏请于朝廷,事下礼部,由礼部决议,每年有司春秋祭祀一羊一猪,“秩为常典”。
道光九年(1829)泰安知县徐宗干移奉两先生遗像入和圣(柳下惠)祠。徐宗干曾有《拟请宋两先生从祀议》:
夫孔、孟之道,阐于程、朱,程、朱之源,开于孙、石。迄今宋儒从祀者,均在孙、石二子之后,沿流溯源,似应附于宫墙,并崇俎豆,以慰士林之望,而增岱岳之光也。
清光绪十年刊本《徂徕集》张昭潜敬赞石介像:
斯文一脉,绵绵延延。洙泗集尧舜以后,徂徕开程朱之先。以先生俎豆乎宫墙,其谁曰不然?
清末“鲁两先生祠”废祀已久,荒败不堪。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孙复石介两家后裔遂谋重葺,先由石氏整修祠殿及神台几案,又由孙氏踵修门垣,复以官款摊修配房,将原移祠和圣祠之孙石塑像复还旧所。翌年九年工竣开光。由山东巡抚孙宝琦篆书“二贤祠”匾额,山东提学使司罗正钧撰联。泰安知县张学宽撰《重修二贤祠记》。
此时,大清国已走向了穷途末路,士人哀叹世风日下,扶髀思忠义正直之士,重振宇宙间正气。哀痛总结历史,实感徂徕先生是民族精神魂魄,理应从祀孔庙,昭彰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