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介
石介不仅是思想家,又是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是宋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之一,在文学批评史上,石介开了理学的文学批评的先河。
石介不仅是思想家,又是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是宋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之一,他对宋初浮华文风的批判和古文运动的提倡,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的道统与文统一致的观点,对以后理学家们的文学批评论有直接的影响。
宋初继承了五代的陋习,在文学上占了主导地位的是以杨亿(大年)为代表的所谓“西昆体”。 他批评那种文风造成的结果是“仁义消亡,圣经离散”,其患“甚于杨、墨。”他把文章视为儒教的工具。他与欧阳修、曾巩一齐严厉批判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其为怪大矣。”(《怪说中》目的是“使有宋之文,赫然为兴,与大汉相视,巨唐冈风哉!”(《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二) 他的文论:“学为文,必本仁义”。是为儒道服务的,他认为道统即文统,文统只是道统的体现,道统之外,无所谓文统。“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周公、孔子、孟轲、文中子、吏部之道,”既是道统,又是文统。他的文统论又把文只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三皇之书”、“五帝之书”、《诗》、《书》,《守乙》,《乐》、《易》、《春秋》等等。石介的道,文一体论,为后来的理学家们所重视。理学家们的文学批评思想,如周,邵,二程、朱熹等等,基本上都是道,文一体论,强调文章要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内容,以道统为标准衡量文学创作。在文学批评史上,石介开了理学的文学批评的先河。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
景祐元年(1034),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
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其为“信道堂”。其旧址今在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于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汉峰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又称“泰山上书院”。
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泰山书院主持乏人,渐趋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其旧址重建书院,嘉靖间,为祭祀孙复、石介二人建有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瑷,称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书院修葺一新,重现古老风貌,与大兴书院讲坛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