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懋第
左懋第为人节俭,深谙百姓疾苦,严禁奢靡之风,曾发布《崇俭书》
崇尚节俭,割除陋习,严禁奢靡之风。左懋第在韩城期间,十分注重访听民间疾苦和风土人情。他“深山穷谷,足迹殆遍。”发现韩城习俗有崇尚奢侈之风,“相沿不止,势且繁多。”特别是婚丧嫁娶方面礼数繁琐,奢侈浪费,一般百姓负担不起。男女婚姻,女方专索厚聘,男方强索妆奁,“以至富者贫,而贫者不能嫁女。生女则愁异日之费,有弃之不育者。”为死者发丧,则流行大摆酒席、设台唱戏,妄费甚多,以至于“父母病时不自忧其病,而忧其子之无所费。人子遇丧,不一味哀痛,反留心检点诸费,久而不葬其亲。”老百姓结不起婚、埋不起死者,左懋第感叹:“奢之为害,一至于此!”左懋第认为,韩城灾害频发,盗匪猖獗,不尽是“天数使然”,百姓奢僭之风,也“皆足致异”。为严禁奢靡,以挽风俗,左懋第与地士绅共同努力,韩城民风为之一变。崇祯九年(1636)七月,左懋第发布了著名的《崇俭书》告示,提出“以俭朴为风化之首”,明令限制和禁止婚丧嫁娶中的种种奢糜风俗。他根据官宦、士庶各个阶层不同经济条件,对婚丧嫁娶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作了质和量的具体规定,婚礼、丧礼形成定式。同时规定,婚礼中禁止沿街摆列妆奁,以示夸耀;丧礼中不许摆酒设宴、搭台作戏。除此之外,还对日常生活方面诸如居处、穿衣、戴帽、宴会、礼尚往来等作出量化从俭的细致规定。为使各项规定符合习俗又切实可行,左懋第征求各阶层的意见,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得以定稿,公示于众,要求缙绅士民“各守其应得之分”,如有违犯,“许乡约邻佑地方举报”。因为这些措施事先征求了各个阶层的意见,先在乡绅中试行三个月,之后顺利地在全县推开。大户人家婚丧嫁娶时率先遵守《崇俭书》的规定,一般百姓纷纷效仿,社会风气为之大变。左懋第为韩城百姓的生活作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方向性设计,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受到广大百姓特别是贫苦农民的欢迎。三百多年过去了,《崇俭书》历久弥新,韩城百姓至今仍然遵守着左懋第立下的很多规矩,早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左懋第亲自于明伦堂讲解经书,弘扬教育发展,并重视孝道
左懋第还十分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弘扬社会正气。韩城六年,尽管兵荒马乱,多灾多难,但左懋第仍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崇祯七年(1634),左懋第充任陕西乡试考官,录取了11人,韩城仅有1人考上。左懋第受到很大触动,内心深感不安,认为自己负有责任。回到韩城,左懋第在全县选拔优秀生员,成立“尊经社”,每月两次亲自到明伦堂讲解经书,学生常常“执经问难于前,竟日乃已。”左懋第的努力取得了实效。三年后,陕西乡试中韩城有8人中举,全部是“尊经社”的学生。《韩城县志》载:“韩人知通经学古自公始。丙子登科者八人,皆社中士,其余泽也。”“由是捷书蝉联,至今为国家桢者,先生开之也。”韩城崇文重教之风兴起,人才辈出,有的成为栋梁之才。左懋第不仅开重教之风,还十分注重宣扬社会正气。左懋第有“东海孝子”之名,曾为父亲守孝三年,因父亲葬在萝石山上,遂自号萝石,终身不忘父亲养育之恩。在韩城不仅自己侍奉母亲起居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还重刻《孝经》一书,号召百姓讲究孝道,懂得孝亲大义。有一县民因犯事被押到县衙,懋第听说他家里尚有老母需要侍候,即放回。久之,不免有人作假。懋第说:我并非不知道,但是从长远来看,孝亲之风兴起,所得必多啊。韩城有程氏妻燕氏,面对盗贼的利刃毫不畏惧,以身护住婆母,“贼感其孝,舍之而去。”懋第得知,立即上奏朝廷,请求旌表。韩城芝川为宋代太师张升故里,张升为官耿直,懋第作诗赞扬他:“吾想君子直,亭亭山上松。”左懋第整修司马迁墓,撰写《祭司马子长文》,赞其丰功伟绩。又修缮苏武墓,撰写《新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垣记》,对苏武的节操给予了极高评价。修建白公祠,歌颂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左懋第的这些做法,向社会传达了纯正良好的风气。尤其是苏武的精神,对左懋第本人影响很深,为他出使清廷不屈殉国埋下了伏笔。左懋第治理韩城的六年,时间不长,但政绩斐然,展示了出色的理政才能。他深知职责所在,心系百姓,体察民情,换来了韩城人民的普遍拥戴,人们把他与司马迁、苏武、郭子仪、白居易并称为“禹门五贤”。韩城历史上先后建有十座杰出名人祠,左懋第占了两座,一处左公祠,一处萝石祠;韩城名宦祠里供奉十位先贤,左懋第又是其中之一,可见左懋第在韩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