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懋第
左懋第韩城为官之时,爱民恤民,其忠勇谋略屡次击退敌军
左懋第虽为一介书生,但对用兵之法却有一番独到见解。崇祯四年(1631)冬,胶东发生登莱事变,明将孔有德等攻陷登州,登州卫总兵张扶舆自杀殉难。第二年左懋第得知好友殉难,哀伤之余,为其《阵图》一书作序,说到:“余书生不知兵,然窃见其条理错综,可教民猛果克战斗。民之猛果生,于将可恃,而将之自恃,惟用兵有法。”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则评价左懋第:“初知韩城县,流寇三薄韩城,再躏其境,懋第率士民而战,身当锋,辄大破走之。关中保障,推懋第第一。”左懋第凭借忠勇谋略,力保一方平安,不仅地方绅民称赞,省府政要、封疆大吏也对他刮目相看。全力救灾,拯救饥民,化解社会危机。左懋第初到韩城,忙于剿匪御寇,几乎无一宁日。同时,严重的灾荒也给这位初来乍到的青年县令严峻考验。崇祯五年(1632)“冬无雪,春田迟,遂无麦。夏又雨少,秋霜早,杀谷无禾。”六年(1633),“冬又无雪,麦子不入地”,七年(1634),“春又不雨,地皆焦土。”连续三年的旱灾使全县陷入饥荒,许多人被饿死。百姓从吃草根刮树皮,发展到卖妻鬻子,刮死人肉而食。左懋第这位善良正直的封建县令目睹惨状,不禁潸然泪下。他一边把触目惊心的灾情向上级如实报告,请求赈济,一边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救灾。崇祯六年(1633)年底,左懋第倡导“捐俸劝赈法”,带头捐俸银50两,发动官绅和其他富有而好义者捐银赈济饥民,共得银250两。左懋第亲自下乡排查,查出饿得奄奄一息者3529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全县分八个救济点进行救助。崇祯七年(1634)春,灾情加重,饥民越来越多。左懋第实行“各里赈各里法”,饥民由各里乡绅和有威望的耆老核定,查出急需救济者5200人,由各里耆老主持救济。又查得里甲不收和流浪街头者311人,在城北门外设粥厂赈济。同时,左懋第把全县饥民按照“极贫、次贫、又次贫”分为三类,共计14000多人,造册上报,得到朝廷赈银1437两。左懋第区别灾民不同情况发放赈银,还对贫困的读书人给予特别照顾,极贫生18名,每人给银二钱,次贫生29名,每人给银一钱五分,尽力使学子们不因贫困辍学。韩城严重缺粮,百姓数米而炊,为防止市场粮价暴涨,左懋第自己捐俸买粟100石,又发动其他官绅捐粟2000石,设置“常平仓”,在全县实行“平准法”,平抑粮价,规定“私粜者禁,必至于市。”使灾民拿到赈银后能够买到粮食。由于左懋第赈灾得法,措施可行,全活数万人,大大减少了死亡和流亡人数,韩城百姓十分感念他的功德。爱民恤民,为韩城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韩城连年灾害,饥荒严重,但百姓却仍然负担沉重,左懋第下决心改变现状,给百姓一条活路。韩城“户口不啻以十余万计,而富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皆饥民矣。”而且“贼残之后,民散其半,地荒其七。”饥民连饭都吃不上,拿什么交税?因此全县赋税拖欠严重,“(崇祯)四、五年拖欠至五千两,而六年未完,将浮于一万两。”左懋第毅然多次上书,请求将韩城历年拖欠的赋税全部蠲免,并暂缓征收新税,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国家征收赋税本是一个封建县令最基本的职责,考核升迁全赖于此。左懋第却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向“无居、无衣、无食之百姓、有皮无肉之赤子”征收赋税,他说:“功令既不宽我,我也甘之。”又说:“畏功令而迫于催科,既不能完赋税,而又有以伤国家之元气,卑职所不敢出也。”左懋第认为:“民不安其生,吏难尽其职。”作为封建官吏能够把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不顾个人前途安危,实属难得。
韩城百姓食不果腹,生活贫困,左懋第实施平均天赋
除了连年灾荒,韩城百姓生活贫困拖欠赋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空赔钱粮。韩城自嘉靖四十年(1561年)丈地均粮以后,按照地亩数缴纳钱粮。韩城地处黄河岸边,大量土地被冲毁崩塌,农民失去了土地,70多年来却一直要按照嘉靖四十年确定的地亩数交纳赋税,每年空赔银粮两千余石,年复一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死者半、逃者半”。左懋第下乡巡视,看到近岸村庄因“赔粮卖屋,屋尽人逃与死也。沿河居民,老幼万余人……皆身无完衣。”面对惨状,左懋第心急如焚。崇祯八年(1635)十月,左懋第与县内士绅反复磋商,毅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平均田赋,彻底改变韩城百姓空赔钱粮的现状,为韩城百姓“除百年之害,兴百年之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阻力很大,左懋第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他颁布了《均地法则示》,设计了程序严密的“三番清丈法”:各里自己清丈地亩数,造《鱼鳞册》上报县里。左懋第再率人逐里抽丈,最后全县28里互相复丈。三番清丈后,允许彼此举报,如有揭发举报,左懋第则亲自带人前往丈量。对于故意“隐漏”、“受贿”及“强梁不公”者,“依律定罪,决不食言”。为防止有人行贿,左懋第命所有工作人员“各带口粮,遇村镇随便买食,不许地方搭棚结彩,不准备饭献茶。”左懋第不避劳怨,专精力行,从而准确地掌握了全县土地数量,做到了“有田则有粮,无田则无粮。”韩城百姓数十年空赔钱粮的重大弊端终于革除了,广大农民奔走相告,拍手称快。左懋第指导编写的《鱼鳞册》,用来管理河岸滩地,解决了河水淹没土地无地可耕种和河水退后土地没有耕种仍要纳税的难题,此举深得百姓认可,后世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