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懋第
左懋第担任南明赴清议和之使者,拒降被杀,英勇献义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原山东莱阳人。南明赴清谈和使者,后被清扣押,宁死不降,后人称“明末文天祥”。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厦将倾,莱阳进士左懋第却登上了人生最壮美的舞台。他治理韩城,政绩优异,考选钦定第一,由知县擢升朝中担任要职,成为崇祯皇帝信任的股肱之臣。崇祯甲申(1644),清军入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与摄政王多尔衮唇枪舌剑,坚决维护大明尊严。面对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宁作大明鬼,不当清朝王,成为比肩文天祥的民族英雄。
左懋第参与韩城保卫战,清剿农民军余党,获得大捷
抗敌御寇,保障一方平安,维护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崇祯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土匪盗贼四起,韩城尤其猖獗。崇祯五年(1632)十月,左懋第刚到韩城,原任知县外出未归,尚未正式交接公务,就遇上流寇侵扰,左懋第随即下令各乡收敛粮畜,坚壁清野,接着征兵、调饷、防河、守城,成功地击退了敌人。韩城西北山中乃流贼旧巢,残余五七百人盘踞山中,时常出山抢掠,农民不敢上山耕种土地,附近百姓也无法安生。左懋第愤然曰:“无农,民胡以为命?寇不清,民又安得而农耶?”于是,招募十一路民兵,亲自指挥,清剿山中流贼余孽,部分逃往山西,相戒以后“毋入韩境”。对于抓获的三四十人,则令其回家种田。左懋第下车伊始,果断出手,指挥有方,得到韩城士绅百姓的赞许。崇祯六年(1633)十二月,流寇千余人西渡黄河侵袭韩城。这一年韩城夏无雨冬无雪,遭遇严重干旱。左懋第一边组织抗旱救灾,一边戎装上阵,亲自督兵进山五十里追剿,指挥士兵于河上作战,取得胜利。崇祯七年(1634)二、三月,流寇再入韩城。干旱导致庄稼绝收,韩城发生饥荒。左懋第想方设法赈济灾民的同时,组织协调军队御敌,敌退,乘胜追击120里而还。崇祯八年(1635),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七月、十一月两次侵扰韩城,韩城全线告急。特别是十一月至次年正月的40多天里,民军、流寇数万人围困县城,日夜呐喊攻杀,战斗十分激烈,形势岌岌可危。左懋第每日与守军将领研究战斗方案,“以火器击之,以步兵接战,于城外筑拦马墙,城内筑敌台,伏义兵,设火炮,贼不能攻,意在坐困。”左懋第会商士绅相约分守四门,亲自巡查城防,调度部署。西门最为紧要,左懋第夜宿其上,意气风发,阅读兵书,指挥若定。战斗闲暇“从容赋诗不少休,见者以为神人。”最后“贼不能入,前后共攻四十余日方引去。”左懋第知人善任,身先士卒,枕戈待旦40余日,赢得了韩城保卫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