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左懋第青年胸怀大志,愤恨抨击魏党恶行,英勇抗击白莲教

作者:左懋第

 

左懋第为青年才俊,学富五车,曾缅怀张国俊作诗《挽张将军》

万历四十三年(1615),左懋第与堂兄弟左懋泰、左懋芬、左懋桂、左良辅等人参加了著名的文社山左大社(复社分支)。据《莱阳县志》记载,山左大社91名成员,莱阳人占了十之六七。左懋第经常参加交游聚会,切磋学问,评说时局,文名远扬。左懋第的父亲在莱阳城西郊建有“西墅草堂”,草堂中有一处“浴月台”,左懋第经常与兄弟和同学来此读书,诗文唱和。母亲陈氏,是宁海州(今牟平)指挥佥事陈治安之女,懋第经常往来于莱阳、宁海之间。天启二年(1622),左懋第游昆嵛山烟霞洞,听闻宁海州张国俊将军在平定白莲教之乱中战死,年仅28岁,懋第十分惋惜,作诗《挽张将军》:“孰若海上张将军,慷慨杀贼生绝?。……血渍寒沙英魂归,风悲鬼啸昏白昼。”天启三年(1623),莱阳县教谕朱?在县学里选拔左懋第、张允抡等八位优秀学生加上自己,组成“九龙社”,一起上课研讨学问,左懋第颇受器重,成为“九龙”中的佼佼者。后人评价他:“为诸生,即负海内盛名。为文高古雄奥,不可一世。”赞誉他:“学富五车二酉,文追东洛西京。”

左懋第少负大志,曾怒撕《三朝会典》,作文抨击魏党之奸佞行为

左懋第为人正直,胸怀大志,青少年时即关注国家命运。天启六年(1626),权臣魏忠贤授意党羽编编纂《三朝会典》,借以诬陷打击东林党人。左懋第读后不胜愤恨,认为这是“变乱是非,颠倒贤佞。”手指纂修诸人姓名,说:“此皆邪佞之人。”手击纸碎。当他得知翰林院编修陈明卿先生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削职时,十分气愤,作文予以抨击,抒发心中不平。崇祯二年(1629),白莲教教徒董大成聚众五千人围攻莱阳县城。莱阳承平已久,人不识兵,形势非常危急,县衙只好组织城里的绅士、市民自卫。左懋第自告奋勇,登上城墙,开炮击贼,结果炮膛炸裂,自己差点被炸死。左懋第仍奋不顾身,简单包扎后,再次举炮轰击敌人,并击中敌人首领。董大成见取胜无望,率众遁去,后逃至蒙阴被杀。左懋第的英勇事迹传遍胶东士林,这次战斗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日后的仕途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崇祯三年(1630),左懋第乡试考中亚元(第二名),翌年联捷成进士。大诗人吴伟业、张溥也高中进士。莱阳县的姜?、沈迅则与左懋第同榜,三人志同道合,皆以志节留名史册,成为著名的“明末莱阳三君子”。其时左懋第的叔父左之武任登州卫镇抚,姐夫孙承祖任登州卫游击将军。左懋第与亲友一起来到蓬莱游珠玑崖,见大鱼长约数丈,出没涛中,乃乘兴题诗石壁:“水扑青天涛卷雪,石峰片片皆奇绝。浮白狂歌长吉诗,元气茫茫收不得。”崇祯五年(1632)八月,左懋第授陕西韩城知县。韩城地处黄河之滨,历来有“秦中最敝邑”之称,由于连年灾害,流寇四起,民不聊生,这对初出茅庐的左懋第来说无疑是踏上仕途的第一场严峻考验。“郡县治,天下安。”左懋第熟读史书和儒家经典,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面对艰难局面,没有退缩,决心有所作为。他在给恩师陈明卿的信中说:“闻命之初,恐愧战栗,知不胜任,严训之下,不敢重违,勉为之。”十月,左懋第与母亲一起来到韩城,开始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只言片语”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左懋第(1601年一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明代山东莱阳县(今山东莱阳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明朝末年,胶东出了个名闻全国的民族英雄——左懋第。因他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投降清王朝,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

中文名
左懋第
外文名
Zuo Maodi
别    名
左仲及,左萝石
国    籍
明代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莱阳市
出生日期
1601年
逝世日期
1645年
职    业
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信    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宁死不屈,英勇殉国,被人民誉为“明末文天祥”
代表作品
《梅花屋诗抄》一卷,《萝石山房文抄》四卷,《左忠贞公剩稿》四卷
追赠职称
兵部尚书
谥    号
忠贞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