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现代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曹雪芹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于谦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王国维 王勃 黄庭坚 柳永
三皇 五帝 春秋五霸 五虎上将 初唐四杰 竹林七贤 唐宋八大家 明代四大才子 建安七子 四大美女 历代帝王 十大帝王 十大后妃 十大名妓 十大谋略家 十大文豪 十大名将 十大枭雄 十大义军领袖 十大权臣 十大商贾 十大才女 十大奸臣 十大昏君
作者:茅盾
看了《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第二十六(这是访问《铁板红泪录》导演洪深先生的),稍稍明白了当代前进的"电影艺人"正有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即"花与叶"的问题。《访问记》中借了"友人某君"的嘴巴说:
……所以我总这样想,我画了这朵花,我自己以为
很象了,我的个性也表现出来了,可是别人说还得加几
笔叶子,而我却不想加上去,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必要
的。
这是一个主张:不要叶。被访问的洪深先生以为"我们的作品就是太少了叶子"。这是倾向于"要叶"的。而《访问记》的作者沙基先生的意见则是"折中"的。他说:
不消说我并非同意以无谓的噱头来趣味化,可是技
术上生动化的成就,仍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因太顾全生
动以致毒害主题,那自然是再愚笨不过的事了。然而在
花之外多加上两笔绿叶,使真实生动化而更加真实起来,
这便是艺术的真价。
“花与叶"这一问题概要具如此。本来中国有句老古话: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光是一朵牡丹花,并不好看,必待带叶,然后完成了牡丹之美。所以"叶子"在这里并不是帮衬,而是完成"牡丹之美"的必要条件。花与叶是对立的,相成的,而不是一个为主体,一个为附属。
艺术上的"花与叶"的问题,也应该如此去理解。问题不在"要不要加几笔叶子"或"多加上两笔叶子",问题是在那些叶子画得对不对。倘使一朵牡丹花旁边加上了菊花的叶子,弄得既不象牡丹,又不象菊花,这才真正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花是牡丹花,叶也确是牡丹叶,那么,即使叶子太多了些,也不至于"毒害主题"。因为一朵牡丹两张叶固然是牡丹,四五张乃至七八张叶,也仍然是牡丹,不会变做了芍药的。"叶子"而至于"毒害"了花(主题),一定是这些“叶子"和"花"本非同类。所以文艺上的"花叶问题",第一要认明花与叶是相需相成的,叶子不处于帮衬的地位;第二要注意是否配错了叶子。质诸洪深先生等三位,以为何如?
《茅盾散文集》由茅盾先生所著,集子分八卷,于1933年, 天马出版社出版。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查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