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现代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曹雪芹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于谦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王国维 王勃 黄庭坚 柳永
三皇 五帝 春秋五霸 五虎上将 初唐四杰 竹林七贤 唐宋八大家 明代四大才子 建安七子 四大美女 历代帝王 十大帝王 十大后妃 十大名妓 十大谋略家 十大文豪 十大名将 十大枭雄 十大义军领袖 十大权臣 十大商贾 十大才女 十大奸臣 十大昏君
作者:茅盾
记得我们文坛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名词:“力的文学"。
详细解释并没有,然推其意,当系谓文艺作品者不但题材应为斗争的,而文字亦须有刺激性。所谓"尖锐",所谓“积极",所谓"富于革命情绪",光景就是所谓"力的文学"的形容词。
文艺作品本以感动人为使命。然而感人的力量并不在文字表面上的"剑拔弩张"。譬如酒,有上口极猛的,也有上口温醇的。上口极猛者,当时若甚有"力",可是后来亦不过如此。上口温醇者,则不然;喝时不觉得它的"力",过后发作起来,真正醉得死人!
真正有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上口温醇的酒。题材只是平易的故事,然而蕴含着充实的内容;是从不知不觉中去感动了人,去教训了人。文字只是流利显明,没有"惊人之笔",也没有转弯抹角的结构,然而给了读者很深而且持久的印象。
这样作品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即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真挚深湛的感情。
但并不是说上口极猛的文艺作品就要不得。不过作家应该不以"上口猛"为满足。
中国现在不乏咄咄逼人的作品,然而温醇的愈咀嚼愈有力的作品,还是少见。这原因也许是中国新文学到底还没脱离"青年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时也和个人相仿,“青年时代"虽然光彩惊人,却是要到"火候成熟"的程度,就必须走过长长的艰辛的创作经验的道路。
《茅盾散文集》由茅盾先生所著,集子分八卷,于1933年, 天马出版社出版。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查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