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家珍
彭家珍在1910年在沈阳加入了同盟会,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善于隐蔽自己,1911年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
事后,彭家珍遭到怀疑,被免去职务。 这年6月,他离开成都去昆明,初任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练官,不久升为提调。半年后,随营学堂撤销。1910年5月初他去到沈阳,7月底出任学兵营左队队官兼教练,他趁挑选学兵之机,选入同盟会会员,并发展该队队员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所联系和指挥的人,在武昌起义以后成为东北起义的骨干力量。
家珍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善于隐蔽自己,与学兵营管带崇恭(此人与清贵族关系密切)相处“甚善”。上司认为家珍“可靠”,在清廷陆军部考绩中,他被列为一等第一名,授予相当四品的正军校衔。凭此,他通过关系,1911年夏任东三省天津兵站副站长,代理标统之职。11月初,清廷从欧洲购置了5000支步枪,500万发子弹,通过西北利亚铁路转京奉线,再运武汉以镇压革命军。彭家珍负责押运,他授意革命党人商震等联络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当军火列车通过滦州时截留全部军火,使清廷及前线统帅袁世凯极为震惊。彭家珍从天津兵站搞出军米800包,军马90余匹,银元10000余元,供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之用。由于他挪出了兵站大量款项物资,被清廷通缉。他化名为朋锡三,朋嘉祯,从此转入地下活动,机智地奔走于京、津、滦、奉、沪、宁之间,在上海担任同盟会支部军事部副部长,并被选为蜀军北伐副总司令。1911年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
彭家珍认为北方革命之所以不能很快发展,主要是敌人力量太强大,京津同盟会专设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等领导,然而刺杀行动并不顺利,几次行动均未成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良弼为总揽文武内外事宜之全权大臣,他坚决反对与革命政府议和,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拟集结十万清军与革命军决一死战。
良弼是宗社党的首领,而袁世凯却握北洋重兵窥视观望,欲乘机篡夺革命政权,故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彭家珍等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北方革命之所以不能很快发展,主要是敌人力量太强大,擒贼先擒王,只有去其首恶以杀其势,先诛杀阻碍革命的死敌才行。京津同盟会专设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等领导,作出先诛除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军谘使良弼、宗社党骨干载泽三人的行刺计划,并迅速与上海方面取得了联系,谋刺所需的各种武器先后从上海运到了北京。彭家珍将军事部的工作委托给他人,与参与暗杀小组的同志每天到京西门头沟、十三陵等处荒山演习。然而刺杀行动并不顺利,几次行动均未成功。1912年1月16日炸袁世凯未成,袁世凯大惊,遂派出大批清军警在北京城内搜捕革命党人,先后被逮捕的党人达百余人,直接参与暗杀袁世凯的勇士全部被捕牺牲。袁从此闭门不出,警卫森严,不便再刺。暗杀团失利后,彭家珍认为街头狙击的办法并不好,那样投弹准确性差,且敌人易逃脱和反击。因此,最好采取堵上门或直接将敌人暗杀在室内的方法。彭家珍觉得形势危迫, 而同盟会内部又组织松散,此成败之机,他作为京津同盟会暗杀部长,自告奋勇决定舍身前往刺杀良弼。1月25日,即刺杀行动付诸实施的前一天,彭家珍在“绝命书”中写道:入同盟会以来“未见大效”,“良弼不除,共和必难成,则后生灵涂炭,何堪设想乎。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不杀此人,共和绝望也。良弼虽力,我独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