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彭家珍参与了锄奸的决策,在刺杀嫌疑犯时挺身而出,不幸的是,当场牺牲。

作者:彭家珍

 

彭家珍参加锄奸决策,他挺身而出,承担了刺杀良弼的任务,不幸的是,一块弹片从下马石回弹进他的后脑,当场牺牲。

在1912年1月中旬初,他参与京津同盟会骨干研讨诛锄袁世凯、良弼、载泽三人的决策。锄奸决策即付诸实施。1月6日炸袁世凯未成,被捕嫌疑犯百余人,牺牲三人,袁遂闭门不出,警卫禁严,不便再刺。在清廷搜捕党人甚严时,他挺身而出,承担了刺杀良弼的任务。1月26日晚得情报,知良弼等次日将在集内庭计议军事以对付南方革命力量。夜十一时,他取炸弹及手枪返寓所,嘱咐仆人次晨即去天津,当夜自留宿友人,意在免致出事。他换上军官服,藏妥武器,出门雇车。为防敌探,并不直奔良弼宅第,却到金台旅馆,持良弼在沈阳的心腹崇恭的名片登记住宿,声称有紧要军情去见“良大人”。然后换乘金台旅馆马车到良弼红罗厂新宅,候良弼未回,驱车往耆善府,未远即逢良弼归来,乃下车先堵在良宅大门外,良弼至,即自报崇恭求见。良弼闻声伸腿下车,见来人身材不如崇恭高大,惊呼“不好”!他随手掷出炸弹一枚,把良弼炸成重伤,不幸的是,一块弹片从下马石回弹进他的后脑,当场牺牲。两天后良弼也因伤重而死。宗社党主要骨干闻讯惊骇,作鸟兽散。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2月12日,清帝即下诏退位。

彭家珍生于金堂县姚渡石龙三堰,8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

1888年4月9日彭家珍生于金堂县姚渡石龙三堰(今金堂县杨柳乡同合村)。他的父亲彭复恒,名仕勋,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之一。彭家珍自幼禀赋聪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4岁就能背诵《孝经》《正气歌》,8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由于他的父亲与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相交甚好,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14岁的彭家珍随往到省城读书,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最后他对新派的改良道路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这年他的父亲看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娶之为妾,遭到他坚决反对。从此后父子思想不一,父亲停止于维新,而家珍却步步走向革命。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恩及若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青年时期即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以良弼为首的满洲贵族组织宗社党,誓与人民为敌,顽抗到底。为扫清革命障碍,他即于1912年1月26日暗藏炸弹,炸死良弼。彭家珍不幸被一弹片飞伤后脑,1912年1月27日凌晨牺牲。

中文名
彭家珍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金堂
出生日期
1888年4月9日
逝世日期
1912年1月27日
职    业
革命党
毕业院校
四川武备学堂
主要成就
为扫清革命障碍,炸死良弼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