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邓牧“异端思想”是其精华所在,批判封建君主“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

作者:邓牧

 

邓牧的“异端思想”是对道家思想的透彻理解
邓牧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异端思想 ,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津津乐道的 ,而这种异端思想的渊源正是道家思想。所谓异端, 也只是指与统治阶级的御用思想相背 ,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成不相一致 。邓牧正是用一种站在外围透视社会而得出的观点 ,正像他自称 “三教外人 ”一样 ,他认为自己超脱了身处的社会 ,因此对问题看得更加清楚 ,分析更加透彻。而这种异端思想也正是他思想的精华所在。
 

 

道家追求自然 , 崇尚无为 , 要求人不要对自然有所改变 ,并将其用于政治 、社会和人生, 在政治上要求无为 , 在社会上要求和谐 ,在人生上强调个人的价值、生命的珍贵等, 这几个方面与儒家所讲的等级尊卑、礼教思想是不相通的。例如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为了表示自己对政权的嫉恨 , 与当权者势不两立, 就从装束上、生活上表现出放荡不羁的情形, 这是不能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世俗所能接受的 , 所以将他们称为“异端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邓牧在政治 、 社会和人生方面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 他不与当权者合作 ,对传统的思想进行极度的讽刺与批判 ,被指斥为 “异端 ”思想实在是意料之中的。
邓牧厌恶周王室腐败堕落的形象,体会到道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深意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之世 , 其时社会混战不休 , 礼制淆乱 ,统治者不问民生, 只是追求奢侈淫逸的生活 , 老子生当其时 ,又作为史官, 看到了周王室腐败堕落的形象 ,因此 ,他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度剥削人民 , 要求不要纷争 ,不要剥削 ,以期达到长久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 并将一切社会动乱的源由归结到无止境的嗜欲与争夺 。邓牧所生活的时代也是战乱不定 ,民生痛苦 ,因而他能够感受到老子当时的思想 ,能够体会到道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深意 , 于是提出了一个与众人大相径庭的解决之道 , 但在当时却被指斥为异端思想 。邓牧的异端思想主要体现在 《 君道 》 和 《 吏道 》 两篇文章里 ,在文章中 ,他对君主和官吏以及专制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对上古三代社会作了详尽的描述: “饭粝梁, 啜藜藿, 饮食未侈也 ; 夏葛衣, 冬鹿裘, 衣服未备也 ; 土阶三尺 ,茆茨不翦 ,宫室未美也; 为衢室之访 ,为总章之听 ,故曰‘皇帝清问下民 ’ , 其分未严也 。 ”在这里, 邓牧描述了一个不追求物质生活 、 众生平等的社会。但这种思想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 , 认为邓牧的思想是倒退的, 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 ,其实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不追求奢华 ,不以物累 , 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 。要求皇帝清问下民 ,就是要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 ,要求平等。
邓牧继承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思想,主张用一套严密的礼制体系来区分不同的阶层

儒家要求正名 ,认为 “名不正 ,则言不顺 ”, 以此建立起一套名教体系, 为历代政权所沿用 。为了正名 ,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而道家则正好与此相反,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提出的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邓牧继承了这种思想 ,他在讲到三代时期的社会时指出 : “尧让许由而许由逃, 舜让石户之农 ,而石户之农入海 ,终身不反 ,其位未尊也。”之所以 “位未尊 ”,归根结底还是名未正 ,名未正 , 故没有人为权利所争, 既不争权夺利 ,因而社会秩序稳定, “今夺人之所好, 聚人之所争”的社会现象正是由名而起 , 他不主张用一套严密的礼制体系来区分不同的阶层 ,这样做 , 既能达到众生平等, 又不致引起社会纷争与动乱 。当然, 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等级层次不是人为因素所致 ,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使然, 是人类社会的必定选择 。不过, 也不能因此而认为邓牧想逆潮流而动 ,想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背。他只是想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想在历史中找到一种较理想的社会原型 ,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中, 不可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 只能寄希望于一种近似空想的社会模式之中。
邓牧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提出了 “至德之世 ”的设想

邓牧对专制社会进行的批判 , 显然是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致 。老子在其著作中设计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也提出了 “至德之世 ”的设想, 邓牧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也构想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模式, 即“废有司 ,去县令, 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 与老庄的社会模式大同小异 。因此, 完全可以肯定 ,邓牧批判专制社会的思想渊源正是道家思想。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邓牧尽管自称 “三教外人” ,但是其思想深处却是道家思想 , 为什么如此呢 这正是其立足社会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矛盾心理反映。他自称为 “三教外人 ”,大概只是想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不愿与其他人为伍 ,尤其是不愿意与蒙古统治者合作 ,借此发泄自己的愤懑与不满情绪 ; 他想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却又不得施展, 只能在一种理想的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换句话说 , 他想借助道家思想超脱现世社会 ,却无法超脱 , 因为道家思想本身也是一种治世方式 。在邓牧的思想中, 我们看到了现实与他理想的差距, 期盼改革社会却又无可奈何的困惑 。这种反差极大的思想, 正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正是邓牧对道家思想的透彻理解 ,并进一步证明了道家思想是邓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牧的作品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
在自编诗文集《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等篇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君主统治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夺人之所好,取人之所争”、“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认为战乱的原因在于:“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憧憬大同世界,以为“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人无乐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幻想出现“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民间相安无事”的社会。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对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不堪回首”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邓牧简介

邓牧(1246—1306),宋末元初道家学者。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中国南宋末年至元朝前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及壮, 视名利薄之, 遍游方外, 历览名山。 逢寓止, 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 可见邓牧少年时, 喜读 《庄子》、《列子》 等先秦道家诸子典籍, 崇尚古代道家学者。他自己在《逆旅壁记》 中也说:“余家世相传, 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 然游公卿, 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出自老子典故,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 ”因其对理学、佛教、道教均持反对态度,故又自号“三教外人”。
邓牧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作为批判黑暗社会的武器, 从而发展了先秦道家“异端”思想的一面。他淡泊名利,遍游名山。终身不仕不娶,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本    名
邓牧
别    称
文行先生
字    号
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
所处时代
宋末元初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时间
公元1246年
去世时间
公元1306年
主要作品
《伯牙琴》《洞霄图志》
职    业
道家学者
籍    贯
浙江杭州
自    号
三教外人
婚    姻
终身不娶
友    人
谢翱、周密
信    仰
道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