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牧
邓牧在《伯牙琴》多次提到 “道 ”,表现了他对道的向往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学派的创立者老子的思想集中表现为 “道 ”,“道”在老子那里既很随意但又不是任意发挥 ,既富有深意 ,又浅显易懂 ,既包括对天对自然的理解 , 又有对人生对社会的探讨, 对老子道的研究成为历代思想家研究的焦点 。老子将道注解为“道可道 ,非常道”,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 敦兮其若朴 ;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 ”⑥ 从中可以看出道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 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研究和思索的空间 ,也正是这样使得后人对道作了种种注疏 ,每一种理解都是各人心中的老子 ,因此 ,对道认识的深度成为理解道家思想的根本 。
邓牧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提出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邓牧在《 伯牙琴 》 一书中 ,多次提到 “道 ”,表现了他对道的向往及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牧将自己对道的理解与对政治、人生 、 社会的思考结合起来 , 也正是为了解决宋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在《 洞霄图志 宫观门 》 中 , 邓牧开篇就对道家思想的精髓 ,即 “道 ”与 “无”作了评论 ,他说 : “夫得道之士以无何有为乡 , 太虚为家。日月之光华, 烟云之变化 ,湖海山岳之浩瀚嵯峨, 不过目睫间所寄物尔 , 何待占一丘一壑之胜 ,营一宫一室之安 ,与编户杂处于人间世耶 良由古道日微, 淳风不竞, 驰情嗜欲者岂知有清静可宗 , 抗志功名者岂信有神仙可学 。是故太上设教, 圣皇潜心 , 黄帝问道崆峒。”这就是说 ,既然“无”是道家之精华, 华丽的宫观建筑就不是道家的向往 ,那些没有领略道家思想之内核 , 而只得其表皮的人 ,非真道家耶 因此邓牧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
邓牧提出“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 ”的观点
关于生与死, 邓牧认为生死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不可改变的。他说 : “天地者, 万物所同有也 , 自古及今, 几何百千岁, 其阅万物亦多矣, 计万物之在天地间 , 随世随化乃如剑首一吷子。”⑦ 就是说, 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无论皇帝或是平民百姓皆如此 。不因为地位高就可以长久下去, 也不因为地位低下就不能存在。邓牧又进一步解释说 : “一死一生瞬息间耳 ,其不相知又若是 ,晋人去我千岁矣不知我决矣 。我去晋人亦千岁矣不知晋人审矣 。 ……以地观之 ,越不知杭 ,杭不知越; 以人观之 ,生不知死 ,死不知生 ; 以世观之 ,古不知今 ,今不知古 ,则君与我握手而笑生之类也 。分袂而往死之类也 ,古人所以叹别离之难乎 , 天运易流 , 人生有终会面之不可常也 。 ”邓牧的生死观 ,是道家思想的集中反映。
邓牧倡导道家“无为 ”,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其一生隐逸飘摇,不涉官场
对道家轻名利重自然的思想 , 邓牧亦有自己的认识 ,当有人将他作为名人与名山大涤山相联的时候 ,他说 : “余本无名 ,奚以山之名不名为哉 且天地大也 , 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 ,而况大涤在天地之间哉 虚空本也 , 天地犹果也 ; 虚空国也 ,天地犹人也。一本所生必非一果, 一国所生必非一人 ,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 ,岂通论耶 ”⑨ 并且在一篇 《 名说 》 的文章中 ,他又提出了“善誉人者人誉之, 善毁人者人毁之” , “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 ”的观点 ,这些思想的基础即是道家的 “无 ”。
道家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是 “无为 ”, 对此邓牧亦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反对君主专制的两篇文章《 君道 》 和《 吏道 》中 ,对君主和官吏都作了强烈的讽刺与批判 , 并指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 即是 “废有司 , 去县令 , 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的上古三代之社会情形。⑩ 这与老子所向往的 “小国寡民 ”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 老子 “为无为 ,则无不治 ”的思想 ,在邓牧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反映。邓牧一生隐逸飘摇 ,不涉官场 ,正是对 “无为 ”思想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