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杜聿明负责缅甸同古防务,与日寇激战几十日使敌人惨败,后因作战计划失利远征军惨败一路向国境撤退

作者:杜聿明

 

日军十五军分两路进攻缅甸,杜聿明负责同古防务,与日寇激战几十日。

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作军事考察。
1942年初,日军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率四个师团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中国派出远征军,杜聿明为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中国和英国军队集结后,策定作战计划,分三路南下迎击日军。杜聿明第五军为中路军,于3月9日接替英缅军在同古的防务。
1942年3月20日,同古诸战开始,一连数日,敌陆、空配合并与炮兵、战车协同进攻。至26日,正面敌人以其三个联队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二百师第六团阵地被突破;27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到达同古以北,与敌遭遇,双方彻夜对峙。28日,日军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筑工事,企图阻止新编第二十二师前进,而集中主力猛攻第二百师,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二百师官兵伤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挥新二十二师对当面之敌施行猛攻,进占南阳车站,以解第二百师之围,但日军凭借附近建筑物固守。两军反复争夺,激战至30日。
1942年3月30日晚,杜命令新二十二师在斯瓦河南北两岸构筑数个梯形阵地,两侧埋伏阻击兵,阵地正面埋设地雷。新二十二师采用这种战术,运用灵活,虚虚实实,使日军捉摸不透。远征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日军五个联队激战达十二次之多,迟滞达半月之久,敌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员装备极大消耗的代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劣制优的目的,成为抗战史上一罕见的战例。
 

 

 

 

英军史迪威不听杜聿明建议使远征军一路败走,杜聿明按照蒋介石命令向国境撤退。

1942年4月13日,英军要求中国军队接替英缅军西路防区,企图浑战撤走,史迪威、罗卓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准备在曼德勒会战,命令第五军、第六十六军分布在长达三百公里的平(满纳)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认为这样分散兵力,会被敌人各个击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张要么退守棠吉,守住腊戍前方门户;要么就在平满纳打下去,反对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未受到史、罗的采纳,杜只得从命,放弃了棠吉。于是日军重新进占棠吉,并直取腊戍,从西南面截断了集结于曼德勒准备大战的中国主力军后方,在曼的第五军,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从此,远征军走上了惨败境地。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曾亲自到缅甸腊戍,指挥远征军入缅。在面对“归史迪威将军指挥”的这个命令时,杜聿明曾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而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编为驻印军。杜聿明的远征军分三路撤退,他本人率新22师为一路,第5军96师为一路,负责殿后的200师为第三路。
1945年4月初,蒋介石突然电召杜聿明去重庆。要求以武力解除龙云的全部武装,限龙云于3日内到重庆。并问杜有何意见。他一口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蒋介石听了很高兴,要杜即刻回昆明作准备。可是,何应钦认为,劝龙云自动辞职是可能的,龙不会顽固恋栈,这样解决可免于动武。杜聿明也表明同意。于是,何和杜从多方劝龙云自动辞职,历经三个月之久,龙云却毫无退意。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每天温习着你的名字和样子”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杜聿明(1904—1981年),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中文名
杜聿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省米脂县
出生日期
1904年(甲辰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1年(辛酉年)5月7日
职    业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获昆仑关大捷,歼寇4000余人,抗日名将
代表作品
《淮海战役始末》、《辽沈战役概述》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