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鉴真东渡之谜之到底东渡了几次?和中日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什么关系?

作者:鉴真

 

日本文献《挑战与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战》记载,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

唐代高僧鉴真十年东渡,赴日传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带水”比喻中日两国,堪称促进文化交流的巨匠。鉴真的生平介绍并不难找到,但是,其中对于鉴真东渡以后在日本的情况,记载并不很多。而中日文献中,即便是鉴真的东渡,也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鉴真。在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个话题,可以视作“谜”来解一解。

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日方纪念鉴真的文献《挑战与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战》中记载是天平15年(743年),鉴真借拜访天台山之机前往日本(当时唐玄宗爱惜鉴真才德,没有批准他东渡的要求)。鉴真的弟子向港口的官员报告前来邀请鉴真的日本和尚实为海盗,于是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则是743年年末,购买了军用船,鉴真一行包括工匠等85人从扬州出海,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这对于海潮未必有什么作用,但确实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三次东渡在744年,当地倾慕鉴真的士绅不愿他冒险出发,再次举报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是海贼,于是俩日本和尚又被捕,经过鉴真搭救,才以“病死”为名,脱身逃走;第四次东渡在744年,由于长江一线出海控制较严,鉴真前往福州出航,这一次他的弟子再次向官府报告师父的计划,鉴真被官府送还扬州,日本和尚逃亡;看到弟子和崇拜者因为爱自己而阻挠东渡,鉴真花了几年时间做通他们的工作,于748年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负责邀请的日本僧人荣睿病死,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753年,65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船只,终于到达日本。

中国文献中有说法认为鉴真是七次东渡,日本教育学者滨崎昭先生认为是因为日本七的发音不吉利

中方文献内容大同小异,但有鉴真七次东渡的说法。其中多出的一次东渡,是在743年年末,有人认为当时鉴真于12月乘船东下,在狼沟浦遇险后,返回下屿山,第二年曾经再次出发,结果在桑石山海面再次遇到暴风,只得退回。因此应算作两次东渡。

究竟鉴真的东渡应该算六次还是七次呢?在日本,我采访了日本教育学者滨崎昭先生。对此,滨崎先生的解释是双方在史实的认定上并无歧义,采用不同数字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日本,七的发音为“XIQI”,与“死”的发音接近,不太吉利,而六则是吉利数字,因此说鉴真“六次东渡”。中国的“七”并无这样的发音避讳,而佛教有“七级浮屠”的说法,所以使用了“七次东渡”,也是吉利的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兵慌马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鉴真简介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中文名
鉴真
外文名
Jianzhen(Ganjin),鑑真(がんじん)
别    名
天平之甍、传灯大法师
国    籍
唐朝
民    族
出生地
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
687年
逝世日期
763年6月25日
职    业
僧人、医学家、翻译家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扬州大明寺主持
代表作品
《戒律三部经》
注    音
ㄐㄧㄢˋ ㄓㄣ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