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朱瞻基时期,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并重新组织财政,在长江下游采取救济措施

作者:朱瞻基

 

朱瞻基时期,政局逐渐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海外朝贡贸易活跃
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朝贡贸易往来活跃。

朱瞻基下令重新组织财政和特别在长江下游诸如苏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济措施,减少官田的税赋份额,清除税吏的贪污行为,消灭当地官员的弊政
宣德时期第三个重要的国内发展是重新组织财政和特别在长江下游诸如苏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济措施。如前所述,这些府负担着很不公平的税赋。有意在这个地区征收惩罚性税赋的洪武帝后来已下令进行减免;但甚至晚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苏州的份额依然高达281万担,几乎是全国田赋总数的1/10。松江的地只有苏州的1/4,但田赋几乎为后者的一半,占田赋收入的4.14%。朱棣在位时,平均每年的田赋收入提高约10%,以满足迁都北京及历次对外征战、海外远航的巨额支出需要。史籍没有记载苏、松新的田赋份额,但可以合理假定,它们的份额也相应地提高了。这些沉重的税赋要求引起了巨额欠税和债务,从而导致大量人口出逃和农民的贫困,特别是在永乐晚期自然灾害袭击这一区域时更是如此。
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至1428年期间,松江欠税每年高达几百万担。朱瞻基的北京朝廷既依靠田赋作为岁入,又依靠从长江流域运送的粮食来供养北京。这些运送的粮食宣德元年(1426年)估计达239万担。正好两年以后,运粮翻了一番以上,达548万担。因此造成这一极为重要的区域减产的欠税和农户出逃,成了一件越来越受到关心的大事。在这些府采用各种减税免税的计划具有双重目的:保持收入流入国库,粮食运往北京。它们的实施还基于这样的信念:帝国的富强取决于其农业人口的富足。
钦差大臣周干的报告使朱瞻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税赋负担的严重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周干是奉命去那里调查财政状况的。他的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的奏疏描绘了农民的逃亡、过多的欠税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当地居民和征税工作的严重影响。他提议减少官田的税赋份额,清除税吏的贪污行为,消灭当地官员的弊政。他请求朝廷指派干练的官员去管理这些府的财政事务,并派专使去监督他们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有点小忧愁,”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中文名
朱瞻基
国    籍
中国(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北平燕王府
出生日期
1398年2月9日(洪武三十一年)
逝世日期
1435年1月3日(宣德十年)
职    业
皇帝
主要成就
“仁宣之治” 
随祖父亲征蒙古
代表作品
《御临黄筌花鸟卷》、《武侯高卧图》、《瓜鼠图》
逝世地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陵    寝
景陵
配    偶
胡皇后、孙皇后
继承人
朱祁镇(明英宗)
年    号
宣德
庙    号
宣宗
谥    号
章皇帝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