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朱瞻基是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其陵寝墓地位于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

作者:朱瞻基

 

朱瞻基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通过编写《帝训》、《官箴》把儒家原则留给后世,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立朱祁镇为皇位继承人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张太后(死于1442年)。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这名儿童作为明英宗进行统治。张太皇太后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相当理想主义地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朱瞻基的陵寝墓地位于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献陵的规模和耗资均比成祖的长陵少得多
朱瞻基埋在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
在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修建陵墓的时候,朱瞻基遵循他父亲的遗嘱,厉行节俭,亲自规划,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竣工了。献陵的规模和耗资均比成祖的长陵少得多,为以后的几代帝王陵墓做出了榜样。只是到了后来的嘉靖帝时期,才开始奢侈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记忆是阵阵花香。”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中文名
朱瞻基
国    籍
中国(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北平燕王府
出生日期
1398年2月9日(洪武三十一年)
逝世日期
1435年1月3日(宣德十年)
职    业
皇帝
主要成就
“仁宣之治” 
随祖父亲征蒙古
代表作品
《御临黄筌花鸟卷》、《武侯高卧图》、《瓜鼠图》
逝世地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陵    寝
景陵
配    偶
胡皇后、孙皇后
继承人
朱祁镇(明英宗)
年    号
宣德
庙    号
宣宗
谥    号
章皇帝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