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宠
陈宠认为窦宪举荐的张林虽有才能但素行贪污,窦宪因此心生嫉恨
原文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臧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环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客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权,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大司农。永元六年,为延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
译文
陈宠这个人,字昭公,年少时当了州郡的小官,任职于司徒大人鲍昱的府上。当时三府里辅佐治理的官吏们都崇尚相互结交出游,认为不去认真做自己职责内的事情是对的,而陈宠却经常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常常一个人专心处理政务,很多次为鲍昱面陈当今世上政务的利弊。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陈宠为辞曹,掌管天下的刑狱和诉讼。陈宠所评定审判的案件,没有不让众人心服口服的。肃宗初年,当了尚书。当时因为沿袭永平的旧体制,官政审核事件都比较严格,尚书决定重大事件都很慎重。陈宠以为皇帝刚刚即位,最好能够改变前朝的苛俗之风,于是上疏进言。皇帝很高兴的采纳了陈宠的意见,让处理事务比较宽厚。陈宠性格周密,经常讲臣子的道义,丝毫不畏。自从他进入中枢机构,谢绝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好友,唯有一心在公而已。因此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大人窦宪想要推荐真定县令张林为尚书,皇帝因此问陈宠,陈宠奏对道:“张林虽然有才能,但是平日里贪污严重”,窦宪因此忌恨陈宠。张林最终犯罪,用赃物来抵罪。等到皇帝驾崩了,窦宪掌握了朝中大权,经常与陈宠斗嘴,于是奏请太后,令陈宠办理典丧之事,想凭借小过错来对付他。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告窦宪的弟弟窦环说:“陈宠事奉先帝,得到先帝的信任,故而久留台阁,恩赏有嘉,而现在没有得到忠心嘉奖,反而只记住了点滴小过错,实在是太伤辅臣的心了。”窦环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深以为然。因此让陈宠当了太山太守。等到窦宪为大将军征讨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子弟没有不派遣小吏子弟奉献物品的,而陈宠刚正不阿。太后和新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升陈宠为大司农。永元六年,又升作廷尉。陈宠性格宽仁矜持谨慎,他当理官,很多次决议有疑点的刑狱案件,并且亲自写奏表,每次都引经据典,务求宽恕,皇帝最后都同意了,救活的人很多。
陈宠是著名的法学家、藏书家,世代传习法律
东汉法学家、藏书家。字昭公。沛县(今安徽灵璧县南)人。一说为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世代传习法律,并通晓儒家经义。年轻时当过州郡吏,后召辟到司徒府,司徒鲍昱欣赏他的才能,任命他为辞曹掾,主管狱讼,后来还任过尚书、太守、廷尉等职。永元六年(94),任廷尉时,整理西汉以来制定的法律,奏请将已有的4 989条刑法,按照律刑标准删减为3 000条,后因坐罪未施行。在汉成帝、汉哀帝间(约前32~前6)以律令为尚书官。《后汉书·陈宠传》记其晚年为了逃避王莽的征召,“乃收敛其家律令书文,皆壁藏之”。可见,他的藏书大多是法律文件和图书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