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中国历代帝王
中国历代帝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其中固然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存在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

盘古氏

盘古氏

朝代:远古

盘古(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道教的传说中盤古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不详撰成年代或云亦徐整著)及《古小说钩沉 查看原文

天皇氏

天皇氏

朝代:远古

天皇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说十三人),古越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这十二个兄弟身材相貌长得都一样,无法分辨。他们以木德王天下,在西域昆仑山做部落首领。治 查看原文

地皇氏

地皇氏

朝代:远古

地皇氏,简称“地皇”,是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说十二人),传说姓岳,名鉴(一说名铿),字子元,号文悦。这十一个兄弟都长着女人的面容、高大的额头、马的脚掌、蛇的身体。他们以火德王天下,继天 查看原文

人皇氏

人皇氏

朝代:远古

人皇氏:简称“人皇”,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在远古时代,皇的原始意义是神祇,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祇,但神性稍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我们可称之为第二级的神祇。不过把氏加在皇的神祇后面,就是上古升斗小民们对 查看原文

有巢氏

有巢氏

朝代:远古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五氏之一,是昊英氏之后的又一位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史传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 查看原文

燧人氏

燧人氏

朝代:远古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三皇之首,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于商丘,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几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 查看原文

伏羲

伏羲

朝代:远古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后与太 查看原文

女娲

女娲

朝代:远古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 查看原文

神农

神农

朝代:远古

神农(Shennong,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神农,又称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 查看原文

黄帝

黄帝

朝代:远古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 查看原文

少昊

少昊

朝代:远古

少昊(约公元前2598年约公元前2525年),己姓(一说嬴姓),三皇五帝之一,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 查看原文

颛顼

颛顼

朝代:远古

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高祖。后来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颛顼生于若水之野,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 查看原文

喾

朝代:远古

喾(kù),即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河南商丘人,他是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喾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喾前承 查看原文

帝挚

帝挚

朝代:远古

帝挚(公元前2450年 公元前2326年),号青阳氏,帝喾长子,生母是常仪。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帝喾死后,挚因是帝喾的长子而受禅接帝位。在位时,挚荒淫无度,九年后,诸侯废之,而推尊其弟唐尧 查看原文

尧

朝代:远古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 查看原文

舜

朝代:远古

舜(shn):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的官。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颛顼帝的六世孙。出生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诸冯镇,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官,治都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查看原文

禹

朝代:远古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 查看原文

启

朝代:夏朝

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 查看原文

姒太康

姒太康

朝代:夏朝

姒太康(前2070年―前2002年),姒姓,名太康,姒启长子,夏朝第三任君主,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公元前2032年,其父姒启去世,姒太康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8年,因诸 查看原文

仲康

仲康

朝代:夏朝

仲康一般指姒中康(前2060年-前2001年)一作仲康或仲卢,姒姓,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在位18年享年59岁。后羿废黜太康之后,临朝八年,因诸侯不服,不得已立仲康为王。中康继位后,将都城从斟鄩(今河南偃 查看原文

姒相

姒相

朝代:夏朝

姒相(前2025年~前1973年),夏朝君主,姒仲康之子。帝中康七年,世子姒相出居商丘。在姒中康病死后,于帝相元年戊戌时继位,迁都于商丘,征伐淮夷。帝相九年,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斟灌之墟,是为帝丘)暂住。 查看原文

姒少康

姒少康

朝代:夏朝

姒少康即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姒相之子,夏朝君主。姒少康的父亲姒相被寒浞所杀。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国(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任庖正,在此期间酿造出了酒。虞国君主虞思将其女二 查看原文

姒杼

姒杼

朝代:夏朝

姒杼(前1953年~前1895年),姒姓,名杼(亦作予,或作季杼),又名宁、伫、宇、相曼、舆,姒相之孙,姒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王,在位17年,享年58岁。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 查看原文

姒槐

姒槐

朝代:夏朝

姒槐即槐(?~前1851),一作帝芬、芬发、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44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予之子,芒的父亲。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 查看原文

姒芒

姒芒

朝代:夏朝

芒(夏朝帝王)一般指姒芒(前1897年~前1833年),又名帝芒,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他继王位。他46岁登基,在位18年,享年64岁。死后葬于安邑附近。其子泄即王位。中文名芒别 名夏芒 帝芒国 籍 查看原文

姒泄

姒泄

朝代:夏朝

姒泄(?―前1812年),姒姓,名泄,夏朝第十任君主。姒芒子。中文名姒泄别 名夏泄国 籍中国民 族华夏族逝世日期前1812职 业夏代君主主要成就臣服东夷,西羌,六夷在位时间前1832前1812 查看原文

姒不降

姒不降

朝代:夏朝

姒不降即不降(前1831年~前1753年),夏王泄的儿子。在泄病死后继位。他19岁登基,在位59年,享年78岁,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夏朝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夏朝版图达到最大。同时他认为自 查看原文

姒扃

姒扃

朝代:夏朝

姒扃(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姒泄之子,姒不降之弟。仍以帝丘为都,在位十八年后死。本 名姒扃别 称夏扃,帝扃所处时代夏朝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帝丘出生时间生卒年不详去世时间生卒年不详 查看原文

姒廑

姒廑

朝代:夏朝

姒廑(?年~?年),又名顼,亦名胤甲。姒扃之子,扃病死后继位。他是夏朝第十三任帝王(一说第十五任)。他在位时,由帝丘迁都西河(今安阳汤阴县西河村),夏朝开始衰落。姒廑八年,天大旱,酷热异常。姒廑也在这一年病死。 查看原文

孔甲

孔甲

朝代:夏朝

孔甲一般指姒孔甲,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说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后,孔甲叔父姒扃继位。姒扃死后,姒扃之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继位。姒廑死后,由孔甲继位,都 查看原文

姒皋

姒皋

朝代:夏朝

姒皋(前1753年~前1669年),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国王,孔甲子,在孔甲死后继承王位,他在位11年,享年84岁,死后葬于安邑。中文名姒皋别 名昊或简昊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地西河地区出 查看原文

姒发

姒发

朝代:夏朝

姒发(生卒年不详),姓姒,名发,一名为后发,也叫后敬、敬发或发惠。夏王朝第十六任君主。姒发在位7年驾崩。同年,泰山地震。其子履癸继承王位。姒发在位执政时,夏朝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 查看原文

桀

朝代:夏朝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 查看原文

汤

朝代:商朝

汤(商朝建立者)一般指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 查看原文

太丁

太丁

朝代:商朝

太丁(生卒年不详),殷墟甲骨卜辞作大丁,子姓,太丁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据《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镇豪、韩江苏等认为成汤有太 查看原文

外丙

外丙

朝代:商朝

外丙(前1642年~前1584年),商朝第二任天子,子姓,名胜,一作卜丙,商朝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因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太子,汤病死后继位,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享年58岁,传位其弟仲壬。 查看原文

中壬

中壬

朝代:商朝

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前1640年~前1580年)是商朝第三位君主,在位4年,享年60岁。《史记》称他在位四年后去世。兄太丁之子太甲继位。 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 查看原文

伊尹

伊尹

朝代:商朝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洛阳嵩县,一说今河南杞县),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 查看原文

太甲

太甲

朝代:商朝

太甲(生卒年不详),姓名子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 查看原文

沃丁

沃丁

朝代:商朝

沃丁(生卒年不详),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太甲之子,商朝第五任君主。沃丁在其父太甲死后继位。沃丁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将其葬于亳都附近。沃丁死后,其弟太庚继位。中文名子绚别 名羌丁、沃丁国 查看原文

太庚

太庚

朝代:商朝

太庚(生卒年不详),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是中国商朝的第六位君王。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中文名子辩别 名太庚国 籍商朝民 族华 查看原文

小甲

小甲

朝代:商朝

小甲(生卒年不详),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太庚之子。小甲在位17年。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小甲,商王名高。太庚之子。小甲是庙号。继太庚继位。 查看原文

雍己

雍己

朝代:商朝

雍己,姓子,名密,中国商朝君主之一。前任君王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太戊之兄。继小甲之后为国君。据甲骨文周祭卜辞,断定他定都于亳。雍己在位时荒废政事,导致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 查看原文

太戊

太戊

朝代:商朝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密,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 查看原文

仲丁

仲丁

朝代:商朝

仲丁(生卒年不详),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去世。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镇)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迁于嚣(亦作 查看原文

外壬

外壬

朝代:商朝

外壬,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 查看原文

河亶甲

河亶甲

朝代:商朝

河亶甲,生卒年不详,甲骨文作戋甲,子姓,名整,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商朝第十二任君主。在其兄外壬死后继位。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无奈之下,他北上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 查看原文

祖乙

祖乙

朝代:商朝

祖乙,生卒年不详,亦称且乙,子姓,名滕 (一作胜),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 查看原文

祖辛

祖辛

朝代:商朝

祖辛,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十六年。甲骨文作“且辛”。在位时发生九世之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祖辛,商朝第十四任国王。姓子名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谥号“ 查看原文

沃甲

沃甲

朝代:商朝

沃甲,姓子名逾。在位25年,生卒年不详。《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商王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一说5年),病死。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谥号“商僖王”。中文名子逾外文名Wo jia别 名 查看原文

祖丁

祖丁

朝代:商朝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名新,《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名新,中国商朝第16任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盘庚之父。《竹书纪年》称祖丁定都于庇。《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32年。死后由堂弟南庚继 查看原文

南庚

南庚

朝代:商朝

南庚,姓子名更生卒年不详,商朝第十八任君主。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将国都由庇(邢)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谥号“ 查看原文

阳甲

阳甲

朝代:商朝

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第十九位国王,前任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 查看原文

盘庚

盘庚

朝代:商朝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 查看原文

小辛

小辛

朝代:商朝

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死后小乙继位。中文名子颂外文名Xiao xin别 名 查看原文

小乙

小乙

朝代:商朝

小乙,姓子名敛,是中国商朝第22任国王。前任国王小辛之弟,首都设在殷,《外记》载其在位21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中文名子敛别 名小乙国 籍商朝民 族华夏族出生地河北职 业君主在位时间 查看原文

武丁

武丁

朝代:商朝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 查看原文

祖庚

祖庚

朝代:商朝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 查看原文

祖甲

祖甲

朝代:商朝

祖甲,生卒年不详,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祖庚死后即位,《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一般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 查看原文

廪辛

廪辛

朝代:商朝

廪辛,《竹书纪年》作冯辛,姓子名先,是中国商朝第26任国王,前任国王祖甲之子。廪辛以殷为首都,在位6年(《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四年)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中文名子先别 名廪辛、冯辛国 籍商朝民 查看原文

 572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