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其中固然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存在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
朝代:唐朝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殇帝,又称“唐少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700),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唐中宗被毒死后,为韦后所立,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同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朝中期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早年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李恒朝代:唐代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2月25日),原名李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生于大明宫。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祖父唐顺宗即位后,三月,父亲李纯被立为太子。唐宪宗在805年登基后,母亲郭氏做为唐宪宗的嫡妻却未能立为皇后,只是被封为贵妃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2年,得年18岁。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为皇孙,父亲唐穆宗时为遂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外),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6年12月登基,年仅18岁,公元826―840年在位,在位14年,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鱼弘志矫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大和七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生于籓邸,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漼,唐宣宗长子。唐宣宗驾崩,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在位14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873年至888年在位,在位13年。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李晔朝代:唐代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祚荣(?―719年),本名祚荣,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国建立者,698年719年在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发动叛乱,大祚荣父子参与反唐。次年,乞乞仲象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武艺(?―737年),姓大氏,名武艺,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荣嫡长子,渤海国第二任君主,718年―737年在位。靺鞨是满族先祖,而粟末靺鞨只是靺鞨中的一部。718年即位,719年正式加冕登基,建年号仁安。在位期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君主,谥号文王,在位期间737年至793年,年号为大兴。他在任期间,渤海国的国力扩张至今日中国吉林省的珲春,大力发展文化。并因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获得晋封为渤海国王。贞惠公主、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元义,渤海国第四位君主。大元义是大钦茂的族弟。在位期间793年至794年,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大元义残暴好杀,794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了大元义。中文名大元义国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华屿是渤海国第5代君主,谥号成王,在位期间793年至794年,年号为中兴。他在任期间,平定了大元义的叛乱,又迁都上京龙泉府,可惜,不久就死了。本 名大华屿别 称大华兴所处时代中国-唐朝国 家渤海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嵩璘,是渤海国第六代君主,在位期间794年至809年,大钦茂的幼子,改元为正历。唐朝遣使殷志瞻册封大嵩璘为渤海国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大嵩璘结束了大钦茂死后的动乱,渤海国又开始正常发展,809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元瑜(?812),大嵩璘之子,渤海国第七代君主。宪宗元和四年(809),大嵩璘死,他受唐册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在位期间,曾多次遣使朝唐。七年,病死。谥号定王。中文名大元瑜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言义,是渤海国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间812年至817年,大元瑜的弟弟,改元为朱雀。唐朝遣使李重旻册封大言义为渤海国王。大言义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关系,817年去世,谥号僖王。中文名大言义国 籍渤海国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仁秀是渤海国第十代君主,大明忠之从父,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曾孙。在位时间:818年至830年。年号:建兴。大仁秀兼并了靺鞨铁利、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击败了黑水靺鞨,渤海国达到极盛。在位期间,曾二十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彝震,是渤海国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间830年至857年,大仁秀的孙子。其父世子大新德早亡,大彝震以王孙嗣位,改元为咸和。831年,唐文宗遣使册封。大彝震模仿唐朝,施行募兵制,建立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虔晃,大彝震之弟,唐代渤海国第十二代国王。在位期间857年至871年,大仁秀之孙,大新德之子,大彝震的弟弟。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二月,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是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玄锡,是渤海国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间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孙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即位。893年,大玄锡死,大玮瑎嗣位。中文名大玄锡国 籍渤海国民 族靺鞨族逝世日期893年职 业渤海国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玮瑎,是渤海国第十四代君主,在位期间893年至906年,893年大玮瑎嗣位。896年,王子大封裔在唐朝进贡之际,与偶然在长安的新罗使节发生争席次事件。906年大玮瑎去世,大諲撰即位。中文名大玮瑎逝世日期906 查看原文
朝代:唐朝
大諲撰,是渤海国第十五代君主,在位期间906年至926年,曾遣使向后梁朝贡。契丹国兴起后,屡屡侵犯渤海国,926年,上京龙泉府被契丹国攻陷,大諲撰投降,渤海国灭亡。本 名大諲撰所处时代中国五代时期民族族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朱温(852年-912年),汉族。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全忠、朱晃,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县)人,幼年随其父朱诚学习五经。咸通十一年(870年)他参加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又名朱友球,小字遥喜,后梁太祖朱温第三子,母亳州营妓,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第二位皇帝。朱友珪初封郢王,历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年号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梁末帝朱友贞(888年10月20日―923年11月18日),汉族。初名友贞,即帝位,改名为锽,后再改名为瑱,后梁太祖朱温的第四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最后一位皇帝,913年923年在位。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均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李克用(856年908年),神武川新城人。唐末将领、军阀,沙陀族人。别号“李鸦儿”(其军队主力亦称“鸦军”)。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晋阳宫,天佑五年(908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代北沙陀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原名邈吉烈,称帝后改名李亶。李嗣源是晋王李克用养子,以骁勇知名,后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他在后唐灭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李从厚(914年-934年),小字菩萨奴,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三位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三子,生母为昭懿皇后夏氏。李从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宠爱,历任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天雄节度使等职,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李从珂(公元885936年),本姓王,小字二十三,母魏氏,镇州平山(今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王子村)人。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代皇帝,史称后唐末帝或后唐废帝。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死后,李从珂出任左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石重贵(914年―964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养子,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年),河东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为刘暠。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及长,面有特象,为时人所咋异。雄武过人,勇猛善战,事后唐明宗及后晋高祖时颇得战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汉隐帝刘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公元951年1月2日),沙陀族,后汉最后一位皇帝,高祖刘知远和李皇后之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刘知远死后,刘承祐即位,沿用后汉高祖年号乾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刘赟(yūn)(公元?~951年2月24日),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未即位就被废黜后毒死,且葬处不明。刘承佑于公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杀死后,群臣决定立刘知远子、前开封尹刘承勋为帝。这时,刘承勋正重病卧床不起,又改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刘崇(895年-954年),又名刘旻,太原沙陀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早年嗜赌无赖,后入伍为军卒,因刘知远的缘故,累升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官至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刘钧(926年-968年8月23日),原名刘承钧,沙陀族人,后来定居并州晋阳,北汉世祖刘旻次子,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第二任君主,954年968年在位。乾祐七年(954年),刘旻去世,刘钧为辽国册封为帝。天会十二年(968年),刘钧去世,谥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刘继恩(935年―968年),本姓薛,北汉睿宗刘钧的外甥兼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第三任皇帝,968年7月968年9月在位,共在位60天。968年7月,刘钧病死,刘继恩于同月向辽国告哀,获得辽国同意后继位。刘继恩在位期间,权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英武帝刘继元(?―991年),五代时北汉末代皇帝。孝和帝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弟。郭无为杀刘继恩后,立他为帝。在位11年,国亡降北宋后病死,葬处不明。中文名刘继元国 籍北汉逝世日期991年职 业皇帝谥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字文仲,别名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曾为后汉的邺都留守,后汉隐帝刘承祐“厌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邺都去谋杀郭威,从而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府第。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武肃王钱镠第七子。钱元瓘早年曾历任盐铁发运巡官、尚书金部郎中、检校尚书左仆射、内牙将指挥使,在讨伐叛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钱佐(928年947年),原名钱弘佐,字元佑(一作字祐),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母许氏,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君主,941年―947年在位。天福六年(941年),钱元瓘去世,钱佐继位。钱佐温和谦恭,喜好读书,礼贤下士,勤理政务。曾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钱倧(929年975年),原名钱弘倧,字隆道,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七子,吴越忠献王钱佐异母弟,母鲁国夫人鄜氏,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四任君主,947年三月―947年十二月在位。钱倧初任内衙指挥使、检校司空、丞相等 查看原文
朝代:五代
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88年)公元948-978 年在位。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鏐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晋开元中,为台州刺史,胡进思立他为吴越国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