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注释
⑴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王安石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⑵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病齿:牙病;牙齿痛。亦指有病的牙齿。
⑶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⑷屦(jù):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
⑸岩上:一作“床上”。
⑹仍:又。
⑺无寄:没有着落;无所寄托。
⑻好音:悦耳的声音。《诗经·鲁颂·泮水》:“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作品鉴赏】
《定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若不用意,实则在恬淡闲适之中寓含有悲慨惆怅之意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
颔联“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通过描写两个细节,透露出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面对山中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定林》寄情自然山水,表达了诗人微妙难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
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毫无机心。诗人自问无论出处,皆以道为准,未尝杂有机心,故能得“真乐”,即使听到“悲虫”之音亦感到愉悦。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名家点评】
贺裳:“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载酒园诗话》)
刘辰翁:“有辋川幽澹之趣。”(《须溪批点李壁注王荆公诗》卷二十二)
陈衍:“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文辞典雅,飘逸洒脱,对仗工整,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