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为官清廉,任职云南13年,最受尊敬称赞
宋湘曾出任云南省曲靖知府,在云南任职13年,期间曾代理广南、永昌、大理、顺宁、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他在云南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亲民,常勉励自己“要与民间验辛苦”,鼓励人民勤于耕牧,并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于兴办当地公益事业。
民无衣穿,宋湘购纺车让妻教妇女纺织
初至曲靖,正逢当地水患之后,灾民遍地。宋湘积极带领当地民众修城治水,很快将水患制服,受灾百姓得到了安置。后到马龙州,见当地边民不会纺纱织布、穿衣无着,便将自己的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木棉一批,让妻子王素云教妇女纺织,所织之布为当地人民称为“宋公布”。在广南府时,见百姓用水困难,他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两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域饥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银抚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还自购松籽三石,指导群众植树造林,使原来光秃秃的点苍山成为一片翠绿。他本人也亲自到翠峰山种了一片青松,人称“太守林”。在云南大理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碑中有“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之句。在永昌府时,见郡中书院失修,又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使文教渐兴。
宋湘文武皆能,生擒匪首安定一方秩序
宋湘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任永昌府知府时,因府属境内湾甸一位土司死后无嗣,土司族人景在东趁机篡位,欲聚众千余人扬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获悉后,在组织乡民操练同时,派人秘密潜入湾甸。经精心策划,宋湘率领乡团突袭土司衙门,生擒匪首景在东,安定了一方秩序。
云贵总督伯麟见宋湘业绩显赫,誉他为贤吏,并向朝廷极力推荐。道光五年(1825),宋湘升任湖北督粮道。第2年病终任上,时年71岁。由于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公益事业,以至他去世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这在清代官僚中实属罕见。当地百姓极为感念宋湘恩德,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在《云南大理图书馆记》中有这样的评价:“明清两代人至云南的外省人当中,宋湘是最受人们尊敬和称赞的一位。”
诗歌赞云南,江山到处宋湘题诗
宋湘不只是一位耿介奉公、勤政有为的清官,也是诗书俱佳的诗人和书法家。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循吏·宋湘传》记述:“湘才气豪爽,工书能文,诗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为真才子。历官皆着治绩,而奖掖后进,成绩尤多,至今士林传其遗事觉得佳话。”他在公务之余,颇好写诗,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名山胜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笔端。其后,宋湘把在滇诗作编成《滇蹄集》三卷计157首。这些诗作记述了宋湘在云南的行踪和心迹,以及他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他对云南的感情。
宋湘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七律一首
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宋湘出任云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弃舟登车,过安顺,出盘县,风尘仆仆,终于在一天下午抵达黔滇交界的胜境关。宋湘一行人在界关木牌坊边的山脊上稍事休息。当他抬头遥望四周莽莽群山时,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七律一首:
马蹄今日踏滇山,山在乾坤何处边。
汉使石坛金碧气,佛门铃塔祖师禅。
封疆六诏开荒服,道里中原认斗躔。
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满袖只炉烟。
诗中记述了宋湘路过胜境关时的感受。首二句笔力遒劲,气势壮阔,把视线一下子延伸到遥远的群山,给萧寂的荒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令人心情为之振奋。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自汉唐以来,云南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结句回忆在京任职时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宋湘到曲靖后,当地正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上任伊始,宋湘身先士卒,率士民百姓赈灾救困,通过治水、筑堤、修路、补城等举措,治理了水患,并使当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效:“……郡民走告我,今岁谷增万,鱼鳖化为禾,洪波消荒甸;荒荒马龙州,男女骬不线,使君慈母心,女手扦扦劝,五百新纺车,织染兹亦遍。闻之岂不欢?百不了一愿,边荒多艰难,救民先救困。兹行复如何,区区心一寸。”(见宋湘《滇蹄集》卷一《之广南道中述怀四首》之三)。宋湘在曲靖的业绩,受到云贵总督伯麟的嘉奖。
宋湘到昆明述职作《题昆明池大观楼壁二首》“江山到处我题诗”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天,宋湘到昆明述职。其间,他先后游览了大观楼、黑龙潭、西山等名胜景点,被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即兴挥笔题诗。且看《题昆明池大观楼壁二首》:
江山到处我题诗,况是登楼放眼时。
此水自从闻汉帝,昔人谁实见滇池。
碧鸡金马今黄土,段诏蒙酋古复棋。
欲唱竹枝三百首,遍传骑象戴花儿。
空翠波光入酒杯,大风环佩亦仙才。
杜陵眼老旌旗失,蛮徼云深关塞开。
万里星辰依北极,百年草木上春台。
君看一带山河影,浩荡蓬壶月照来。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怀之作。作者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怀想,意气风发,神思飞扬,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传说,其时宋湘游兴未尽,又应邀在大观楼写下“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名联。此联与上述二诗,在立意上一脉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怀古入题,以景抒情,以形象对格,以数词量词组句,构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联,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宋湘重游大观楼,又题写了《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
五年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天,宋湘从京城返回昆明,重游大观楼,又题写了《春日重题大观楼二首》:
楼上春云住又飞,楼前春水绿生肥。
举头莽荡身何处?骊酒苍茫醉未非。
三岛游仙他日梦,五湖垂钓几人归。
球场牧马将军老,谁话天山雪打围。
湖花湖柳此依依,天下春光两燕飞。
好水自头连尾看,诸山从古到今围。
百年作客原如寄,竟日登楼只不归。
此曲莫传王粲和,怕教游子泪沾衣。
诗中除了赞叹滇池的美景外,却少了前时的意气风发,多了怀旧的思绪,隐含着宋湘慨叹暮年难酬昔日壮志的心情。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流丽,为全诗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宋湘两次游大观楼写的4首七律,无论是诗的立意,诗艺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词的缜密,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节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推崇。而且在同一景点上,同时保存一个诗人的三件作品,这在诗联界尚属少见,足见其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宋湘多次途经昆明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何时泉边见梅树”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亦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奇花异卉,是历代文人骚客心仪的休闲之地。宋湘多次途经昆明,公干之余,曾慕名前往附近的景点游玩,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请看《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
何时泉边见梅树,传闻封殖自唐年。风雷战斗壮士老,烟霞骚屑将军眠。高搴参天汉柏雨,低绕扑地秦松烟。白摧朽骨何盘盘,苍皮远出青可怜。春天花开大如盏,云中之君下来翩。古香蓊勃遮远天,兰房蕙幕相新鲜。美人石肠青铁肝,中有万古相思魂。问君此情香何处?结子满枝空掩关。吁嗟客心何可言?为官万里纷忧煎。荒山野水走皮骨,蛮烟瘴雨沾衣褌。狂游岂少阮孚屐,清梦久隔罗浮村。角巾东第定何日?手版西山聊暮云。青鞋布袜古箧存,心迹要与林逋论。举头万丈青天月,题诗壁上花应闻。
这首七言古诗,前半部分叙述黑龙潭边唐梅宋柏的来历,突出了梅花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磨砺后,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风韵。作者以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古梅虬曲高大,历千年磨难而不屈不挠的风骨,以及春天到来时梅花璀璨动人的风姿,讴歌了古梅坚忍不拔的形象。后半部分抒发诗人昔日在广东惠州罗浮山下无忧无虑赏花游玩的日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把全诗的立意推到了极致,耐人寻味,久读不厌。
后来,宋湘的好友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大理人,乾隆举人,曾任知县,著有《点苍山人诗钞》)游黑龙潭时,见宋湘的题壁诗,也步其韵写了一首唱和诗《黑龙潭值老梅盛开,感怀旧游,用壁间芷湾太守韵次之》(见《点苍山人诗钞》卷七。诗略)。
宋湘游昆明西山云安寺时写的赏茶花诗“云南茶花亦迷离”
云南素有“茶花甲天下”的美誉,且看宋湘游昆明西山云安寺时写的赏茶花诗:
天下茶花无甚奇,云南茶花亦迷离。入院突兀见此本,九州万古空春姿!高火伞,低摩尼;红者玉,紫者泥;十万灶,一军麾。日亦不敢出,月亦不敢窥;朱霞青天,雷电齐飞。何年所植何物为?花叶不到处,精焰犹交驰。才大有如此,独立隘两仪。世人纷纷说少态,蚍蜉撼树真群儿。吁嗟乎!种花须种一千载,看花须看一千枝,饮酒须饮一千碗。君不见挥刘伶,斥
李白,云安寺里人题诗。
宋湘在这首诗中,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云南茶花甲天下”的语境,使之达到美压群芳的地位。接着,作者满腔热情地盛赞云安寺里的茶树高大,茶花美若云霞、璀璨如火的绚丽多彩的形象。诗人在尽情赞美茶花壮观、丰美、灿烂的景象时,没有忘记为
韩愈伸张正义,针对那些诬陷忠良的小人情不自禁地喊出“蚍蜉撼树真群儿”的心声。全诗笔墨酣畅淋漓,诗语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跌宕,音韵铿锵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当时诗坛名家吴嵩梁(字子山,号雪兰,1767年生,江西东乡人,嘉庆时曾任内阁中书)看了宋湘这首诗后,发出由衷的称赞:“定光寺(即云安寺)里红山茶,雷火烧空十丈花,看花君载千湖酒,醉胆轮囷大如斗。万古茫茫两谪仙,太白子瞻谁抗手?”(见《香苏山馆全集》卷十二)。
宋湘时隔五年再次重游云安寺,写了《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宋湘时隔五年再次重游云安寺,还想饱览茶花盛开的美景。当他站在茶树前,注目茶花,心驰神往,用神来之笔写了《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其二为:
神仙无醉亦无醒,昨夜东皇觞百神。
来路岂真狮子国,番风长压牡丹春。
梦中彩笔传名士,天半朱霞立异人。
难怪外间桃李笑,此花肝胆大轮囷。
当时,有人说茶花是从海外传到云南的,宋湘对此提出质疑并否认。云南茶花本来就是本土所产,何来外来之说?若以番风压牡丹那样贬低云南茶花的存在,则太不应该了。这里的茶花鲜艳夺目,就像素有神来之笔的江淹那样光彩照人,其品德是多么高尚纯洁啊!最后,作者在茶花如此炽烈的氛围中,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深情。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典用语似信手拈来却自然娴熟,毫无斧凿痕迹,是一首艺术品位较高的七律佳作。难怪宋湘的同乡好友黄钊在《读向华堂诗集》中称赞这首诗:“读到千枝球放句,朱霞天半照云安。”
宋湘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
宋湘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忘年十载此长安,阅尽荣华耐尽寒。我是何人须是我,真诗莫与外人看。”不论为官还是为文、为诗,他都用一颗真心去做;不论当多大的官,他都保持着一个“真我”,不被浮云蔽眼。宋湘在云南为官13年间,“要与民间验辛苦”是他的格言。他所到之处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有的放矢地为当地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抗灾害,寻富路,除恶徒,兴文教,捐俸禄,绿荒山,题诗联……他一心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云南大理图书馆记》《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均记载宋湘始终如一地过着俭朴生活,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百姓都真心感佩铭记他。
宋湘离开云南时,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人们还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自发筹钱建祠立碑来怀念他。
宋湘一生清廉,道光六年(18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逝世于湖北任上时,竟然无钱安葬,是当地的百姓父老募捐帮其料理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