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忽木
不忽木上疏说:选择十五岁以下的蒙古人、十年以上品行好的几百人,各种官员的子弟和普通百姓几百人,让俸禄各有一定的制度。选择德业充足的人为师,担任司业、博士、助教来教育。让他们教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明于事理,为他们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我们现在又取平南建立学校,为陛下陈述。晋武帝司马炎曾经平定吴国,开始设立国子学。隋文帝杨坚曾经灭掉陈,使国子寺不隶属太常。唐高祖曾经消灭梁,下诏各州县和乡并命令设置学习。等到唐太宗,多次临幸国学,增筑学校到一千二百间,国学和太学、四门学也增加学生,他们的书、算各设置博士,甚至高句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家首领派子弟入学,国子监到到八千多人。唐高宗于是命令国子监领六学:一是国子学,二是大学,三是四门学,四是律学,五是书法学,六是算学,分别设置学生管理,都承担不同的领域。然而,晋平定吴国得到户数仅五十二万而已,隋朝灭亡了陈国仅获郡县五百而已,唐亡后,梁也仅得户数六十多万而已,而他们就是这样尊崇学校的。何况我堂堂大国,拥有江南、岭南之地,计算了南宋的户数不下千万,这是陛下的神功,自古以来,没有发生过,而不是晋、隋、唐的所能比拟的。但是关于学校的政策,还没有完善,我感到惋惜。”
“我们蒙受皇上的恩德,学习儒学。钦圣意,难道不是因为各种做官的人么,蒙古人做官的人还少,就想我们明白认识社会,由陛下的使唤吗?但是学习制度还未确定,朋从数少。比如要求在田里种几个苗,在寻找数匹良马,我们恐怕不容易获得。为今之计,如果想要人才众多,通晓汉法,一定要像古代普遍设立学校然后才可以。如果说没有时间,最好在大都弘扬光大国学。选择十五岁以下的蒙古人、十年以上品行好的几百人,各种官员的子弟和普通百姓几百人,让俸禄各有一定的制度。选择德业充足的人为师,担任司业、博士、助教来教育。让他们教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明于事理,为他们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下又立几科,像小学、律、记录、计算的类。每科设置教授,分别教育。”
不忽木说学习政治变革、生员增减,如果能不及时报告,那么学习没有弊端,而天下的人才也都观感而兴起了。然后继续设立郡县的学校,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奏折呈上之后,元世祖看了很高兴。
小学科则令诵读经书,教育是以应对进退事长;律科就专门命令通晓政事;书科则专门让学生习字绘画;算科则专门让学生熟悉算数。或者一种学科会了,可以在选择其它学科,或者一天之内重新排列学科。使国子学官职总领其事,加点调查,一定要一起通,并以义理为主。有多努力的听令学作文章。一年四季,随着他的利钝,各负其责任完成功课。勤劳的人就住上最好的房子,懒惰的人就投入下舍,等他们改过之后便又升。假入就听令学射,除非假日,没有原因不让学生出去学习。几年以后,上舍生学业有成就的人,就让学校保举,蒙古人怎么样品级,各种人如何在进。他未完成,而且令他依旧学习,等他们可以从政,然后每年允许学校举荐有贤能的人、有才能的人,使他按例入仕。始终不可教的人,三年听令于学习。学习政治变革、生员增减,如果能不及时报告,那么学习没有弊端,而天下的人才也都观感而兴起了。然后继续设立郡县的学校,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我们众大臣愚钝,这些话皆是在书中发现的,听闻师者是这样说的。我不敢肯定它可以实施,希望圣上同意我们这一奏章,让那些老先生与尚书左丞王赞善等,商议上奏施行,我们将会感激不尽。”奏折呈上之后,元世祖看了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