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文徵明的轶闻典故,为人良善吃亏送银,岁考考到53岁还未中,得李充嗣推荐入仕

作者:文徵明

 
有老者想将银子放在文征明那里每月取息,文征明答应了,吃亏送银
 
一私塾先生失业后将50两银子存放于文征明家中,并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文征明接见了他告诉他文家从不经营借贷事务,劝他存入某个钱铺中好,孰知老儒某竟对文征明说道:“这一些情况吾都知晓,只是吾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只信任你文爷一人。”文征明在了解了对方的养家困难后二话不说就收下了五十两银子,从此开始老儒某家逐月来文家领取月息(自然是文征明私人贴补的)。几年后的一天,老儒某因家有急需就来文家从文氏手中取还了那五十两银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但是老儒某却未曾及时告知自己儿子,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了,故而其儿子于月头上又来文家领取月息,文征明并不说穿它还照旧付出了月息。当晚老儒某的儿子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责骂自己说:“文先生是一长者,吾往昔因有急需已取还五十金了,吾在某书书尾有记文,望尔将多领之息银奉还。”其子醒来后赶忙在书箱里找出某书,翻至书尾果然见父所记已取还五十金之文。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文府见到文征明就叩头致歉,并奉还上一两二钱半的月息银子,孰知文征明非但没收纳那息银,反而又拿出了五十两纹银给老儒某之子,诚恳地对他说道:“日前令尊迫于急需,五十两本金确已取还。今日得悉他已仙逝,这五十两银子算作吾文某敬令翁之“赙布”。
 
 
文征明岁考考到53岁还未考取,后受李充嗣推荐才入仕,受排挤三次请辞才得以退仕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江南春图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蒲公英的半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文徵明一般指文征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中文名
文征明
别    名
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贞献
国    籍
中国(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470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1559年3月28日
职    业
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
主要成就
吴中四才子、吴门四家之一
代表作品
《真赏斋图》《绿荫草堂图》《甫田集》
派    系
吴门派
官    职
翰林待诏
私    谥
贞献先生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