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祯
赵祯性格温顺,为人和善,他在位期间名臣辈出
赵祯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赵祯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他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赵祯的“无定志”时时:“仁宗自明道二年刘后殂始亲政,讫乎帝崩,三十年,两府大臣四十余人。……其进也,不固进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终退也,俄而又进矣。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计偶乖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吏无适守,民无适从,天下之若惊若骛、延颈举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夫天子之无定志也,既若此矣。”
据王夫之所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王夫之所说是切合实际的。当时,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三人忠诚则正,必能尽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说。……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总体而言,赵祯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有关赵祯历代评价方面的相关介绍
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陈师锡: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
范祖禹:仁宗爱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诚……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东坡诗话》: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
罗从彦:仁宗之英明,急于图治。而富范等衂于防间,不果其志,何耶?古者人君立政、立事,君臣相与同心、同谋,明足以照之,仁足以守之,勇足以断之,为之不暴而持之以久。故小人不得措其私,权幸不得摇其成。若庆历之事,锐之于始,而不救其终。君臣之间,毋乃有未至耶?
秦桧:庆历、嘉佑之治上参唐虞,下轶商周,何其盛哉!
文天祥: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至和间,唐介以言事贬,未几即除以谏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
吕中:①明道二年四月,亲政之后,抑内降,正朝纲,摈斥张耆、夏竦、陈尧佐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辅、庞籍辈,天下骎骎向治矣。呜呼!明道二年之亲政,积而为庆历、嘉祐之盛。②是何台谏之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何邪?盖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权为纪纲,而以言者之风采为纪纲,故其进退台谏,公其选而重其权,优其迁而轻其责,非私之也,盖以立国之纪纲实寄于此。③我朝之治,莫盛于仁祖,而灾异之多,惟仁皇之世为屡见。惟我仁祖减膳撒乐,旱而撒盖,雨而徒跣,其祷祈之切至,露立于坛陛,其训辞之切至。移灾于朕躬,是以天鉴其诚,民感其仁,而庆历之灾异,转为四十二年之和气。④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乐,唯仁治而已。
陶宗仪《书史会要》:天德纯粹,无声色畋游之好。
脱脱在《宋史》中评价: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梁寅在《梁石门集》中说:仁宗,其遏西夏之兵者,韩琦、范仲淹之功也;致“庆历之治”者,亦韩、范与富弼三人之力也。而帝之恭俭爱民,四十二年始终若一,真可谓仁矣。
刘玉:宋仁宗能纳范仲淹、唐介之忠,故能臻庆历之治。
万镗:在昔人君,以务实致治者,汉文景、宋仁宗是也。
孙承恩:穆穆仁宗,实惟盛德。奉身清约,议论恳恻。学勤讲筵,治法无逸。昭陵之思,百世一日。
李贽认为: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说: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盖虽不经,亦太平乐事。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宋仁宗赵祯享朝四十二年,为北宋诸帝之冠。又自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宋“澶渊之盟”,至嘉祐八年其死,(宋)已“承平”近60年。
秦笃辉:仁宗之弊,患在废弛。
乾隆帝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蔡东藩《宋史演义》:①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②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虞云国《细说宋朝》: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