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樵
郑樵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提倡向劳动人民学习,提倡建立翻译学等。
郑樵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的著述计有95种(单篇计算在内),其中注明篇数、卷数的为50种,548卷,454篇。另外35种未注明卷数,除去一些重复的作品,其著作计有千卷之多。郑樵说自己"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是有据可查的。
郑樵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第一个想建设科学;
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
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
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
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
郑樵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史学家,把自己的天才发挥到最大化。
郑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史学家,但《宋史·儒林传》里关于郑樵的传文,只有寥寥的三百余字,不仅说得过于肤浅,而且还有冤词。《宋元学案》里更少了,连同他的从兄郑厚,只有三十一字。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县志》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志》里有关郑樵的传文,也仍只有五、六百字。因此,人们要了解郑樵的一生,很不容易。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郑樵在险恶政治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山林穷儒成为名垂千古大史学家的悲壮历程,更是无人知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郑樵那十分可贵的勇于开拓、追求科学精神,近千年来一直得不到弘扬。然而,纵观郑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社会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对待郑樵,但在很艰苦的境界里,已经把自己的天才尽量发展了,我们现在看着他,只觉得一团饱满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宋诗人陆游称他“好识博古,诚佳士也”。明史学家黄仲昭赞他“博学无前”。近代史学大师梁启超盛赞“史界之有郑樵,若光芒竟天一彗星焉”。英国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强调:《通志》有“大量的科学内容,应该加以认识”,肯定其世界性影响。
朱熹深为郑樵隐居深山著书精神所感动,挥毫题联为:“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作曾诣阙,精神学贯古今。”此联后被书写在夹漈草堂中,以表敬仰高贤大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