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樵
郑樵忍受人间奇辱,在高山虚谷中发愤述作,绍兴三十一年他完成了史学巨作《通志》。
郑樵对自己无辜受罪是痛恨于心的。但为了《通志》,强忍人间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虚谷中发愤述作。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58岁的郑樵终于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史学巨著《通志》的著作。这一年的夏天,当郑樵把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时,宋高宗由于战事无暇顾及接收《通志》上殿,便让郑樵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一生不愿在朝廷为官的郑樵,因见这个官职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读到许多至今尚未读到的图书,于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随之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又一头钻进书山学海。然而,使郑樵万万没有想到的悲剧又发生了,由于朝中学士大夫嫉恨郑樵的高明学术,他们害怕《通志》流传于世,于是他们就照搬叶义问诬陷郑樵的卑劣手段,联名上疏弹劾郑樵。这一次高宗没有罢去郑樵的官职,但他很快终止了郑樵到三馆借书读的方便,同时也不愿为郑樵分清是非。郑樵见自己一生清白到头来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愤不过,当即病倒在床,随之蒙冤而逝,年仅59岁,时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
郑樵30余年刻苦学习,研究天文地理,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富于科学精神。
郑樵不应科举,居夹漈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余年刻苦学习,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他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富于科学精神。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动植物学的科学方法:
①重视动植物的释名和识名。
②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
③主张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④明确图谱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
⑤重视前人经验,但不盲从。
由上可见郑樵研究动植物学的方法已接近于现代研究动植物的科学方法。《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