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他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学术观点

作者:郑樵

 

郑樵知晓天文地理,在史学上他推崇司马迁,他认为史学应该广博会通。

喜游览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读尽所藏。于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术之学,皆有论述。在史学上,推崇司马迁、刘知几。他认为史学应该广博会通,故尊通史而抑断代,称司马迁而贬班固。著述繁富,《通志》200卷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最为学术界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是他研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而以《校雠略》影响最大,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著作之一。
它评述了历代各家目录,总结了自刘向、刘歆以后1000余年目录工作实践,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在目录的著录方法和范围上,指出不能“只记其有,不记其无”,应将书、图兼书,通录古今,不应遗漏亡佚之书,以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图书分类理论上提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

郑樵他从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他的思想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解题和编目上,认为“书应有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概之论”,即使对应释之书,也不能泛泛而谈,提出了“泛释无义”的原则。要求编次目录要著录全面,一书中如有多种学科,应分别标出名目,编次应分先后,他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他的目录学思想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清目录学家章学诚据其精要,著《校雠通义》,把古典目录学研究推向高潮。私人藏书亦丰,对采访购求图书颇有心得,他总结出访求图书有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求,八因代以求。世称“求书八法”。著述达80余种,多已亡佚,今存者除《通志》外,仅有《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辨妄》等数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哥、入戏太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樵简介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共 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本    名
郑樵
字    号
字渔仲
所处时代
南宋
出生地
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
出生时间
1104年4月26日
去世时间
1162年4月26日
主要作品
《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昆虫草木略》
主要成就
编著“三通”之一的《通志》
职    业
史学家、目录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