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樵
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他下定把自己培养成才华出众的人。
《通志·氏族略第二》追溯过郑氏的悠久历史,汉代曾聚居于河南荥阳。绍兴八年(1138)秋,郑樵对一部蠹痕斑斑的族谱进行过认真的考证,并于次年十二月初十日写了《荥阳谱序》,指出:“吾祖自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郑贞文亦称:“先世自河洛入闽,始迁莆田,后分支。……所载大姓中,首推梁、陈间之郑庄。《儒林传》亦然,谓郑庄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至陈时,庄与兄露、弟淑,庐墓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即夹涤先生(郑樵)亦庄之后也。”郑樵祖父郑宰,为熙宁三年(1070)进士;父郑国器,为太学生。因此郑樵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人们称他“性资异人,能言便欲读书,为儿时已有脱落流俗志”。他也曾自述:“幼不学犁锄,慨然有读书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每于史册见一传而高风凛凛者,必读之再三,通即掩卷长思,跻仰其为人,扦搏气概以从之游,若骤若驰,及之而后已。”而且,他还下定决心继承家风,把自己培养成为才华出众的人。其《家园示弟桶八首》之一的最后两句诗写道:“家风留不坠,少贱自翱翔。”显然,郑氏重学的家风为郑樵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熙宁三年的进士)、父郑国器(政和年间的太学生),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郑樵是唐五官中郎将郑庄的后裔,当年郑庄曾与兄长郑露和乃弟郑淑入莆倡学,是开发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
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
郑樵早求学时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把目光放到各种动植物上,深入田间田野,得到许多实际学问。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不幸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郑樵的父亲郑国器从太学回家,病死于苏州,那时郑樵只有16岁,就冒暑赶往苏州,徒步扶柩而归。大约受到郑庄兄弟庐墓构书堂修儒业的影响,郑樵也结庐在越王峰下他父亲的墓侧闭门苦读。此时他已立下了毕生读书治学的远大抱负,其《献皇帝书》云: 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