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三省
胡三省对知识分子于亡国后出仕,持保留的态度,为了减少意外麻烦,毅然举家归中胡村定居,并从此屏谢人事,以著书为乐
胡三省对知识分子于亡国后出仕,持保留的态度。元朝统一中国后,政权日益巩固,随即对汉族士人采取拉拢的怀柔政策,并派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文士,罗致去元朝为官。有些士人易节归顺,如叶李、赵盂頫等;有的拒不应召,如胡三省同榜进士谢枋得等。这种形势,对注重民族气节的胡三省又是一种威胁。为了减少意外麻烦,毅然举家归中胡村定居,并从此屏谢人事,以著书为乐,直到大德六年(1302)去世。
胡三省的爱国主义,是充满历史感而又具现代性质的,通过《通鉴注》可见其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爱国家的政治人格
胡三省的生平、处境,以及他为什么注《通鉴》和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自己的意志等,王延武在“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一文中指出,站在爱国的立场,观察今天,认知历史,寻求中国历史走向的特点,用经理性解析的历史来启发当代人。由此,更推而论之,胡三省虽以考证见长,但他们得以传名于后世,是他们坚持了内在的人格自尊,内在道德的外释化为燃烧的爱国热情,他们才有不能自已的现世关怀,这种关怀使他们成为史学大家。精神主题,最终落实到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层面。他的爱国主义,是充满历史感而又具现代性质的。这是对胡三省爱国主义精神品格的高度评价。
胡三省之人格精神之所以能如此完美地体现于其巨著《通鉴注》之中,这与其独特的人身经历和所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更与其对《通鉴》价值意义的高度认知密切相关,正如胡三省所指出的“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有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也。”当我们深入地研究胡三省《通鉴注》,并通过《通鉴注》进入胡三省心灵世界时,其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爱国家的政治人格将产生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对今天我们净化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的提炼,都有着极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