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元统一后胡三省归乡里屏谢人事,以著书为乐,其爱国主义,对今天我们净化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提炼,有着极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胡三省

 

胡三省对知识分子于亡国后出仕,持保留的态度,为了减少意外麻烦,毅然举家归中胡村定居,并从此屏谢人事,以著书为乐

胡三省对知识分子于亡国后出仕,持保留的态度。元朝统一中国后,政权日益巩固,随即对汉族士人采取拉拢的怀柔政策,并派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文士,罗致去元朝为官。有些士人易节归顺,如叶李、赵盂頫等;有的拒不应召,如胡三省同榜进士谢枋得等。这种形势,对注重民族气节的胡三省又是一种威胁。为了减少意外麻烦,毅然举家归中胡村定居,并从此屏谢人事,以著书为乐,直到大德六年(1302)去世。

 

胡三省的爱国主义,是充满历史感而又具现代性质的,通过《通鉴注》可见其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爱国家的政治人格
胡三省的生平、处境,以及他为什么注《通鉴》和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自己的意志等,王延武在“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一文中指出,站在爱国的立场,观察今天,认知历史,寻求中国历史走向的特点,用经理性解析的历史来启发当代人。由此,更推而论之,胡三省虽以考证见长,但他们得以传名于后世,是他们坚持了内在的人格自尊,内在道德的外释化为燃烧的爱国热情,他们才有不能自已的现世关怀,这种关怀使他们成为史学大家。精神主题,最终落实到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层面。他的爱国主义,是充满历史感而又具现代性质的。这是对胡三省爱国主义精神品格的高度评价。
胡三省之人格精神之所以能如此完美地体现于其巨著《通鉴注》之中,这与其独特的人身经历和所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更与其对《通鉴》价值意义的高度认知密切相关,正如胡三省所指出的“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有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也。”当我们深入地研究胡三省《通鉴注》,并通过《通鉴注》进入胡三省心灵世界时,其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爱国家的政治人格将产生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对今天我们净化学术风气,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的提炼,都有着极好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时已晚!!”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胡三省(1230年~1302年),字身之,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佑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中文名
胡三省
别    名
字身之
国    籍
中国(宋元)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
出生日期
1230年
逝世日期
1302年
职    业
史学家
信    仰
儒学
主要成就
所著《资治通鉴音注》为公认自宋元以来《通鉴》各家注本中最佳者
代表作品
《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释文辩误》12卷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