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三省
胡三省治学严谨,长于考掘,通过广征博引,深入调研,勇于纠正《通鉴》中的各种错误,反映了其治学的严谨,求真求实的人格精神和科学态度
凡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求真求实是史学学术性的根本原则,也是史学的生命所在,是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所恪守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透过胡三省《通鉴》的注释历程,其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有着深刻的展示。
胡三省治学严谨,长于考掘,通过广征博引,深入调研,勇于纠正《通鉴》中的各种错误,这既反映了胡三省治学的严谨,也反映了胡三省求真、求实的人格精神和科学态度。地理注是胡注用力最勤、价值最大的部分,胡注中能够反映胡氏治学态度和注书方法的,也主要集中在地理部分。以胡注中的地理注为例,就可洞见其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100说:“至胡三省注,始成巨观,可云青出蓝、蓝谢青,《通鉴》之功臣、史学之渊薮矣”。单是地理注,即有七八十万字,牵涉到大量“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合”,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正史记载的地名偶有疏误,为司马光承袋,胡三省一一加以校正。如《通鉴》卷20汉武帝元鼎五年:“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罕”。胡注:“故安县属涿郡,西羌之兵安能至此!当作‘安故’。班《志》:安故、罕二县,皆属陇西郡。罕,故罕羌邑。宋白曰:安故故城,在兰州南;罕,今河州治所”。《通鉴》的这条记载,取自《汉书·武帝纪》,一字不差,该纪已将“安故”误为“故安”,而邓展、颜师古于此条下只注罕,不注故安,司马光编《通鉴》仍依《汉书》原文写入。胡三省不仅发现这一错误,而且将安故、罕的政区沿革、地理位置注释清楚。《通鉴》地名错误不少。比如《通鉴》卷37王莽始建国三年:“吏士屯边者所在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始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胡三省指出“平州”地名有误:“余按此时未有平州;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魏始分幽州置平州。‘平’字误也”。
胡三省不仅注重史料的广征博引,还注重在实践中加以考证,这种客观、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充分体现了胡三省的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
胡三省在广征博考的同时,还非常注意结合自己的实践。如《通鉴》卷250唐懿宗咸通元年:王式“命趣东南两路军会于剡,辛卯,围之。贼城守甚坚,攻之不能拔,诸将议绝溪水以渴之”。胡三省注道:“剡城东南临溪,西北负山,城中多凿井以引山泉,非绝溪水所能渴,作史者乃北人臆说耳”。显然这是胡氏根据实践考察来进行注书。又如《通鉴》同卷胡三省注“三溪”云:“三溪在今嵊县西南,一溪自新昌县东来,一溪自磕下山南来,与新昌溪会于湖塍,屈而西北流,溪流若三派然,故谓之三溪”;又注“东小江”云:“越州有东小江、西小江。东小江出剡溪,至曹娥百官渡而东入海;西小江出诸暨,至钱清渡而东入于海。皆曰小江者,以浙江为大江也”。这些注释完全源于胡三省对越州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市)的实地考察。可见,胡三省不仅注重史料的广征博引,还注重在实践中加以考证,而无论是史料考证,还是实践论证,无一不体现着胡三省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 胡三省的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甚至于还体现在其对自身积三十年心血成的《通鉴》注的评价上。胡三省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说:“我苦不自觉,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这种客观、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充分体现了胡三省的求真求实精神和学术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