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郭守敬随张文谦治理西夏水利,设立水上驿站,加强了西夏与元朝的联系,他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赤道经纬仪,并且最早在简仪中使用的滚柱轴承

作者:郭守敬

 

郭守敬随张文谦前往西夏视察水利,提出“因旧谋新 、更立闸堰”,率领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坝,更立闸坝,使西夏河渠皆通其利,并在中兴州至东胜黄河段上设立水上驿站
西夏末年,因蒙古与西夏连年征战,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百姓四处逃难,久负盛名的塞北江南变得疮痍满目。
至元元年(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的身份巡视西夏,全面负责西夏治水工作,时任副河渠使的郭守敬随其前往,视察水利。郭守敬来西夏后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水情,走访百姓,绘制地图,并提出“因旧谋新 、更立闸堰”的方案(即在疏浚旧渠故道的基础上增开新渠、在渠首建闸坝)。忽必烈审批后付诸实施。郭守敬率领民工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复了长达四百余里的唐来渠和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的汉延渠以及正渠十余条、大小支渠六十八条,同时更立闸坝,以有效控制进渠水量,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郭守敬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西夏河渠皆通其利,数万顷农田得到了及时灌溉。西夏人民为了感谢郭守敬,在渠上建了郭氏生祠,并立碑记录了此事。
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自西夏返回中都途中,特地乘舟顺河而下,经四昼夜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以自己亲身试航成功证明了此段黄河可以漕运。同时,他还考察了查泊、兀郎海(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认为这里的许多古渠修复后可以利用,并将此事上奏元世祖忽必烈,得到忽必烈的称赞。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州至东胜黄河段上设立了十处水上驿站。此段漕运的开辟和水上驿站的设置,便利了西夏粮食外运,改善了西夏与上都、大都间的交通,加强了西夏故地与元朝中央的联系。

郭守敬设计的赤道经纬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还在简仪中使用了滚柱轴承
郭守敬在简仪上设计的赤道经纬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欧洲直到公元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类似的装置。
郭守敬在简仪中使用了滚柱轴承,以使简仪南端的动赤道环可以灵活地在定赤道环之上运转。西方的类似装置是在二百年后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的。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在你说分手前、我甩了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文名
郭守敬
别    名
郭若思、郭太史
国    籍
元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顺德府邢台县
出生日期
1231年
逝世日期
1316年
职    业
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
毕业院校
紫金山书院
信    仰
科学
主要成就
制订《授时历》 
西夏治水,大都治水 
制造天文测量仪器
代表作品
《授时历》《推步》《立成》等
官    职
都水监、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