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郭守敬提出大都运河新方案,开辟大都白浮堰、通惠河,认为从铁幡竿岭下开出的宣泄山洪的渠道应为五十步至七十步宽,未被听从,次年山洪暴发时因渠道太窄泛滥成灾

作者:郭守敬

 

郭守敬实地勘查滦河和浑河,提出大都运河新方案,开辟大都白浮堰,开凿了通惠河,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和河水的水量、水位问题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郭守敬去实地勘查。郭守敬探测到中途,就已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他乘着报告调查结果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其中包括大都运河新方案。 忽必烈览奏后,非常高兴,特别重置都水监,由郭守敬任领都水监事一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运河工程动工,开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员一律到工地劳动,听郭守敬指挥 。此举虽然只是个象征,但却反映了忽必烈对这条运河的重视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权威。 郭守敬领导并开辟了大都(今北京市市区)的白浮堰,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仅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差,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通惠河成。忽必烈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其上“舳舻敝 (蔽)水”,大悦,亲赐名为通惠河,并赐郭守敬钞一万二千五百贯,命他仍以太史令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郭守敬指出从上都西北的铁幡竿岭下开出的宣泄山洪的渠道,要宽到五十步至七十步,但经办此事的人把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次年山洪暴发时,果然因渠道太窄,泛滥成灾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郭守敬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1298年),有人提议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西北的铁幡竿岭下,开出一条宣泄山洪的渠道,向南通往滦河。元成宗铁穆耳把郭守敬召到上都商议。郭守敬根据地势和历年山洪资料,指出这条宣泄山洪的渠道要宽到五十步至七十步(约80—115米)。但经办此事的人认为郭守敬太夸大事实了,就把他定的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谁知次年山洪暴发时,果然因渠道太窄,泛滥成灾,还险些冲及成宗的行帐。成宗在避水时叹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呐,可惜没有听他的话!”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在看孤独的风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文名
郭守敬
别    名
郭若思、郭太史
国    籍
元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顺德府邢台县
出生日期
1231年
逝世日期
1316年
职    业
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
毕业院校
紫金山书院
信    仰
科学
主要成就
制订《授时历》 
西夏治水,大都治水 
制造天文测量仪器
代表作品
《授时历》《推步》《立成》等
官    职
都水监、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