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守敬
郭守敬实地勘查滦河和浑河,提出大都运河新方案,开辟大都白浮堰,开凿了通惠河,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和河水的水量、水位问题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忽必烈不能决断,派郭守敬去实地勘查。郭守敬探测到中途,就已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他乘着报告调查结果的机会,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其中包括大都运河新方案。 忽必烈览奏后,非常高兴,特别重置都水监,由郭守敬任领都水监事一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运河工程动工,开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员一律到工地劳动,听郭守敬指挥 。此举虽然只是个象征,但却反映了忽必烈对这条运河的重视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权威。 郭守敬领导并开辟了大都(今北京市市区)的白浮堰,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今北京什刹海)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仅根据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差,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通惠河成。忽必烈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其上“舳舻敝 (蔽)水”,大悦,亲赐名为通惠河,并赐郭守敬钞一万二千五百贯,命他仍以太史令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郭守敬指出从上都西北的铁幡竿岭下开出的宣泄山洪的渠道,要宽到五十步至七十步,但经办此事的人把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次年山洪暴发时,果然因渠道太窄,泛滥成灾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郭守敬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1298年),有人提议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西北的铁幡竿岭下,开出一条宣泄山洪的渠道,向南通往滦河。元成宗铁穆耳把郭守敬召到上都商议。郭守敬根据地势和历年山洪资料,指出这条宣泄山洪的渠道要宽到五十步至七十步(约80—115米)。但经办此事的人认为郭守敬太夸大事实了,就把他定的宽度缩减了三分之一。谁知次年山洪暴发时,果然因渠道太窄,泛滥成灾,还险些冲及成宗的行帐。成宗在避水时叹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呐,可惜没有听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