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守敬
郭守敬关于水利的建议六条,得到忽必烈的赞赏,后受命治理西夏,修浚唐来、汉延等古渠,更立闸堰,灌溉农田,受到西夏百姓的爱戴,并建立生祠
中统三年(1262年),因时任左丞的张文谦的推荐,郭守敬在开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他面陈关于水利的建议六条,每奏一事,忽必烈都点头称是,对他颇为赞赏。随即被忽必烈任命为提举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
中统四年(1263年),朝廷加授郭守敬银符,升其为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与唆脱颜前往西夏(今甘肃东部、宁夏、内蒙西部一带)地区视察河渠水道。数月后,张文谦又作为朝廷的代表治理西夏。郭守敬在张文谦的领导和支持下,奉命修浚西夏(今宁夏一带)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的农田得到灌溉,受到西夏百姓的爱戴。当地百姓曾在渠头上为他建立生祠。
至元二年(1265年),升任都水少监。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郭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并绘图奏报。
张文谦受命主持修订新历,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开展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即“四海测验”,制成《授时历》
至元十三年(1276年),都水监并入工部,郭守敬任工部郎中。 同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生前建议,命张文谦等主持修订新历,郭守敬与王恂受命率南北日官进行实测,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
至元十六年(1279年),太史局扩建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任同知太史院事。等到进呈所制仪表时,对忽必烈详加解说,直到日暮,忽必烈仍未疲倦。同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 ,此书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恂去世,郭守敬承担太史院的全部工作,同时陆续整理成《推步》、《立成》等多种著作。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任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