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收获经济,弘扬国威,传播文化,华侨移民增加,孟席斯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与之有关的艺术形象

作者:郑和

 

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获,二是政治上弘扬国威,三是文化传播,四是华侨移民增加,孟席斯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带无处没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纪念物。作为明代最具有开拓象征意义的郑和下西洋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积极评价。已故著名史学家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获,二是政治上弘扬国威,三是文化传播,“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四是华侨移民增加,“使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因此,吴晗认为,假如政府能继续经营,“或许世界史要从此变一个样子”。他又援引沙劳越王查尔斯布罗克之言:“使南洋无华侨,吾人将一无所能。”(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与郑和有关的艺术形象《郑和下西洋》、《郑和1405魔海寻踪》、《三宝太监西洋记》
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2009 郑和下西洋 罗嘉良
2013 郑和1405 魔海寻踪 赵 铭

小说形象
明代作家罗懋登著有长篇章回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是以郑和下西洋为情节主线的神魔小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无缘ぃ”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和简介

郑和(1371-1433年),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本    名
郑和
别    称
马三保、马和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回族
出生地
云南昆阳(晋宁)
出生时间
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年)
去世时间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年)
主要作品
《经历靖难之役》
主要成就
郑和下西 洋、经历靖难之役
逝   地
印度古里
外文名
Hajji Mahmud Shamsuddin
信   仰
佛教
墓   葬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衣冠冢)
职   业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