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返航时积劳成疾,在古里去世,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作者:郑和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返航后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明史·郑和传》记载其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
1431年一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 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 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 亚,美洲和新西兰,南极洲,等地。福建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病逝,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夜,淒涼”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和简介

郑和(1371-1433年),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本    名
郑和
别    称
马三保、马和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回族
出生地
云南昆阳(晋宁)
出生时间
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年)
去世时间
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年)
主要作品
《经历靖难之役》
主要成就
郑和下西 洋、经历靖难之役
逝   地
印度古里
外文名
Hajji Mahmud Shamsuddin
信   仰
佛教
墓   葬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衣冠冢)
职   业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