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杨荣极力主张朱高炽御驾亲征朱高煦叛乱,朱高煦被迫投降,朱祁镇即位,太皇太后张氏听政,咨询三杨裁决朝事

作者:杨荣

 

朱高炽即位,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朱瞻基即位,朱高煦发动叛乱,杨荣极力主张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高煦被迫投降,杨荣和杨士奇力主放弃安南,获允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闻讯后,召杨荣等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先是迟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劝说后,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 ,亲率军队迅速包围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杨荣得到上赏,被赐给五枚银章,给予很高的褒奖和赐予。 
当时,朱瞻基在安南的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则力主放弃安南,朱瞻基最终接受杨荣的建议,从安南撤军。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朱瞻基将扈从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命杨荣跟从。杨荣自率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升为少傅,又升任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之职,因并食三禄,杨荣遂辞去大学士的俸禄。 
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又随从朱瞻基巡边,至洗马林而返。


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由太皇太后张氏听政,张太后多咨询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裁决朝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即位时年方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多咨询三人裁决朝事。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血色《蔓陀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杨荣简介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本    名
杨荣
别    称
杨道应、杨子荣、杨文敏
字    号
字勉仁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明人(汉族)
出生地
建安(今福建建瓯)
出生时间
1371年
去世时间
1440年7月30日
主要作品
《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主要成就
历仕五朝,辅佐永乐盛世、仁宣之治;重修太祖实录,总裁太宗实录
官    职
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追    赠
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
谥    号
文敏
地    位
“三杨”之“东杨”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