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贤
李贤劝明英宗逐渐把鞑官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不允,文武大臣的诰敕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允之,曾随英宗亲征瓦剌
李贤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日)。宣德七年(1432年),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年),登进士第。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少师杨士奇想见他一面,李贤竟然不去。
正统(1436年—1449年)初年,李贤说:“鞑官住在京师的已超过一万,指挥使每月的俸禄三十五石,实际支给的仅一石,鞑官反而实际支给十七石五斗。这样一个鞑官相当于十七个半京官。应逐渐把他们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祸患消除于未萌芽状态。”明英宗朱祁镇没能采用。当时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的不给。李贤说:“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八九。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朱祁镇听从。李贤后升为吏部考功司郎中,改任文选司郎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下令亲征瓦剌,当时本应随征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于是由李贤扈从。同年,“土木之变”爆发,明军全军覆没,李贤等少数人死里逃生,回到北京。
李贤上书正本十策,得到朱祁钰赞赏,又上书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被采纳,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朱祁钰
景泰二年(1451年)二月,李贤上书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代宗朱祁钰很赞赏,命翰林抄写好放置于左右,以备阅览。不久他又上书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朱祁钰颇加以采纳。同年冬,李贤升为兵部右侍郎,转调到户部。也先多次贡马,李贤说把金帛用车送给敌人,使他们强大起来,这是自毙之策。李贤因而上书陈述边防守备松弛的情况,于谦请颁发他的奏章到边塞,以激励各位将领。李贤调到吏部,他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