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王锡阐对天文学研究,受到了同代人的高度评价,他与当时北方历算名家薛凤并称为“南王北薛”

作者:王锡阐

 

王锡阐的天文学研究,同代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当时北方历算名家薛凤并称为“南王北薛” 

对于王锡阐的天文学研究,同时代人评价甚高。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被并称为“南王北薛”。与王锡阐交谊甚笃的顾炎武,十分推崇他的天文学造诣,曾作《广师》一文,文中有:“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之句。天文数学大家梅文鼎亦说:“历学至今日大著,而能知西法复自成家者,独青州薛仪甫,吴江王寅旭两家为盛。薛书授予西师穆尼阁,王书则于历书悟入,得于精思,似为胜之。”对于未能早知其人,同他深研此学,梅文鼎深感惋惜。

 

限于当时条件,王锡阐未能接触到欧洲天文学的最新发展,他会通中西,以求得更好的历法的尝试,虽然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但其出色的研究才能、对中、西历法精深独到的见解以及一生致力于探求数理之本的努力使他在明清天文学史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在接受西法时采取的与众不同的方式也引起了现代研究者广泛的注意。
阮元也有“王氏精而核,梅氏博而大”(《畴人传》卷三五)的评价。
王锡阐的作品赏析
由于无子,学无传人,加之他的著作都用篆字,人多不能识,所以遗稿颇多散失,直至几年后,潘耒返回故里,其幸存的五十余种遗稿才得以搜集刊行。这些遗作中,与天算有关的有:《大统历法启蒙》、《历表》、《历说》、《晓庵新法》、《历策》、《五星行度解》、《日月左右旋问答》、《推步交朔序》、《测日小记序》及四封与薛凤祚、万斯大、朱彝尊、徐发讨论天文问题的书信。以上著作均可见于《晓庵遗书》和《晓庵先生文集》。后来又有研究者在数学史家李俨先生的藏书中发现了已佚失多年的《圆解》抄本一册。此外,王锡阐的著作仅存篇名的还有:《西历启蒙》、《三辰晷志》、《丁未历稿》等。

王锡阐另一部讨论行星运动理论的著作就是《五星行度解》,书中除了计算五星位置,还以引力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因
《五星行度解》是王锡阐一部讨论行星运动理论的著作。书中采用了第谷的模型,但稍有变化。并且与第谷体系行星绕日均自西向东不同,在王锡阐的著作中金、水两星在自己的轨道上自西向东转,土、木、火三星则自东向西绕转。鉴于第谷体系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王锡阐还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导出了一组计算五星视行度的公式。
除了计算五星位置,王锡阐可能是受西历中“太阳于诸星如磁石于铁,不得不顺其行”这一思想的启发,在《五星行度解》中还以引力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因:“历周最高、卑之原,盖因宗动天总挈诸曜,为斡旋之主。其气与七政相摄,如磁之于针,某星至某处,则向之而升,离某处,则违之而降。升降之法,不为直动,而为环动。”尽管王锡阐错误地把引力源归于最外层没有任何天体的“宗动天”,然而这却是西法传入后,中国学者以引力解释行星运动物理机制的第一次尝试。
王锡阐一向重视以天文观测验证步历理论。后人记他:“每遇天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去世前一年,在《测日小记序》中,他也说自己:“每遇交会,必以所步所测,课较疏密,疾病寒暑无间。年齿渐迈,血气早衰,聪明不及于前时,而黾黾孳孳,几有一得,不自知其智力之不逮也。”在王锡阐所作的多次观测中,惟有康熙二十年(1681)日食留下了较详细的记录。这次日食前,他作有《推步交朔序》,并将自己及中、西历的测算备陈于后。交食发生时,他与徐发等以五家方法同测,而已法最密。《测日小记序》即作于这次观测后。在文中,他述说了自己毕生的观测心得,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经验之谈。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悦己者容”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王锡阐(1628——1682),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生当明末,虽仅17岁却极富爱国之情,时值清军南下,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张履祥等在江苏讲授廉洛之学。

中文名
王锡阐
别    名
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
1628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1682年10月18日
职    业
明末清初历算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