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王锡阐一生穷困潦倒,他对天文历算有一种“无师授自通大意”的天赋,也因历法的诸多认识而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作者:王锡阐

 

王锡阐最大的嗜好就是天文历算,一般人不经过专门传授是很难掌握的,而他却有一种“无师授而自通大意”的天赋 

王锡阐对天文历算的嗜好,始于青少年时代,那一时期先后行用的中、西两种历法,因其中原理深奥,一般人不经专门传授,难以掌握。他却能“无师授自通大意”。王锡阐曾说自己:“与人相见,终日缄默,然与论古今,则纵横不穷,家贫不能多得书,得亦不尽读,读亦不尽忆,间有会意,即大喜雀跃”。朋友则说他“诸割圆勾股测量之法,他人所目眩心迷者,锡阐手画口谈,如指黑白。每言坐卧尝若有一浑天在前,日月五星横行其上,其精专如是。”又说他:“为人孤介寡合,古衣冠,独行踽踽,不用时世一钱。”正因为如此,王锡阐一生穷困,尤其晚年贫病交加。当时友人吕留良等人来访,他竟落到“已无粗粝能供客,尚有诗篇可解嘲”的境地。王锡阐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明朝末年,中国传统历法一直沿用的代数体系已过了顶峰阶段,依据实际行用已三百余年的大统历所作的天象预测经常出现较大的误差。此时,耶稣会传教士东来,传入了欧洲的天文数学知识。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运用了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三角几何学、明确的地球概念及相应的仪器,因此对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局徐光启本着先译西法,再“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的设想,主持了《崇祯历书》的编译工作。

王锡阐在他的著作《大统历法启蒙》详细介绍了曾行用于世的最后一个传统历法的计算方法,外加对中西历法有比较多的认识而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他们在这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此书完成时,因徐光启已去世,“入大统之型模”的主张未能实施。同时由于守旧官僚的反对,《崇祯历书》在明覆灭之前始终未被正式颁行。直至清初,经由汤若望的删改,它才以《西洋新法历书》之名被清政府采用,并于其后盛行于世,成为中国学者研究西法的范本。
西法在中国翻译之时,距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已近一百年。在当时的欧洲,日心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受耶稣会的性质所限,传教士对中国人介绍的是罗马教廷坚持的地心说。只不过他们选择了测算相对精密的第谷的折衷地心说,并于同时介绍了大量托勒密古典地心说的内容及一部分不涉及宇宙理论的哥白尼的观测结果。由于师承众手,这部书不免有许多错误和漏洞,但其时整个中国学术界对欧洲天文学发展的了解处于闭塞状态,于是西法被很多人认作是“可二、三百年不易之法”,且“向之异议者亦诎而不复争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王锡阐从了解中、西历法入手开始了他对历法的研究。在王锡阐的著作中,《大统历法启蒙》详细介绍了这部曾行用于世的最后一个传统历法的计算方法;《历表》为上述计算的数据表格;《西历启蒙》则当为一部同样性质的、介绍《西洋新法历书》的著作。正因为对中、西历法有比较多的认识,王锡阐对两种历法的见解才显得言之有据,并且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对你痴痴醉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王锡阐(1628——1682),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生当明末,虽仅17岁却极富爱国之情,时值清军南下,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张履祥等在江苏讲授廉洛之学。

中文名
王锡阐
别    名
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吴江
出生日期
1628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1682年10月18日
职    业
明末清初历算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