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左宗棠击退长沙太平军,治理湖南军政,声名鹊起,组建军队,与太平军大战,剿灭李世贤

作者:左宗棠

 

左宗棠应张亮基之聘出山,击退长沙太平军,又辅佐骆秉章,使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声名鹊起
主词条: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左宗棠接济曾国藩军饷以夺武昌,组建楚军、中法混合军、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大战,剿灭李世贤
 咸丰六年(1856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用。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左宗棠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左宗棠攻灭李世贤等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同治五年(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钱世金生ァ”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中文名
左宗棠
别    名
季高、朴存、湘上农人、今亮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湘阴县
出生日期
1812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
1885年9月5日
职    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 
创办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 
剿灭陕甘回乱 
攻灭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
代表作品
《左文襄公全集》
爵    位
一等恪靖伯→二等恪靖侯
谥    号
文襄
葬    处
长沙石门乡相竹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