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步蟾
刘步蟾自幼聪颖,以第一佳绩毕业,多次与日军作战,《清史稿·刘步蟾传》记载
刘步蟾,侯官人。幼颖异,肄业福建船政学堂,卒业试第一。隶建威船,徼循南北洋资实练。同治十一年,会考闽、广驾驶生,复冠其曹。自是巡历海岸河港,所莅辄用西法测量。台湾地势、番部风土尤谙习,为图说甚晰。光绪改元,赴欧学枪炮、水雷诸技,还留福建,叙守备。以丁宝桢、李鸿章论荐,擢游击,会办北洋操防。十一年,赴德国购定远舰。维时海军初立,借才异地,西人实为管带,步蟾副之。已而西人去,颇能举其职。十四年,以参将赴欧领四快船归,迁副将,赐号强勇巴图鲁,擢右翼总兵。
二十年,中日战起,海军浮泊大东沟。日舰至,督摄诸艺士御之,鏖战三时许,沉敌舰三艘,运送铭军八营,得以乘间登岸。论功,晋记名提督,易其勇号曰格洪额。战威海,中弹死。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多出其手。顾喜引用乡人,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偾事。然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虽败挫,杀敌甚众。上嘉其忠烈,诏优恤。
其左翼总兵林泰曾,亦籍侯官,同为船政学堂卒业生。管镇远,战大东沟,发炮敏捷,士卒用命,扑救火弹甚力,机营炮位无少损,赐号霍春助巴图鲁。驶还威海,舰触礁受伤,愤恨蹈海死。副将左翼中营游击杨用霖、广东大鹏协右营守备黄祖莲并殉焉。优恤各如制。祖莲等,忠义有传。
刘步蟾为国捐躯惹历史争议,后世学者认为英国助手歪曲事实,为刘鸣不平
看完了从图书馆借回来的另一本书,西门送客著的《历史的转变处——晚清帝国回忆录》。所谓的“晚清”,通常就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七十一年的满清历史。
书中有一节叫“1894甲午记”,讲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事,在为大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痛惜之后,却又为历史对一些水师将领的不公而遗憾,最主要是对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所受的不公平、甚至是歪曲事实抹黑的历史结论而鸣不平。
在中国大陆长影1962拍摄的故事片《甲午风云》中,刘步蟾被描写成胆小如鼠、篡改作战命令、意图投降之辈。据说这种结论主要来源于两人,一个是当年定远号英籍助手的回忆,此人素与刘步蟾矛盾。另一个是中国著名历史专家范文澜,而他研究的成果也受到上述英籍助手观点的影响。但从目前许多历史研究资料来看,这种历史结论被许多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所推翻,认为刘步蟾不是临阵畏惧的懦夫,而是英勇抗敌的战将。如此,建国以后对甲午海战的研究,对刘步蟾的结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失实和歪曲,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错误,也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从许多最新研究结果看,刘步蟾是有着战略远见,指挥经验和作战能力的北洋水师的指挥官,一直对日本扩充海军实力保持高度警惕的。八月十八日,甲午海战爆发之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即受伤不能指挥,刘步蟾临危受命,代理指挥。战斗中,刘步蟾指挥“定远”舰英勇作战,先后击中重创三艘日舰,其中包括日军旗舰松岛号,还差点俘获日舰比睿号。在刘步蟾指挥下,北洋水师激战五个多小时,虽然自身被击沉五艘军舰,包括邓世昌指挥的镇远舰,但日本舰队也被重创五艘,日本舰队不得不首先撤出战斗撤退而走。
海战结束后,刘步蟾因功升为提督。由于清政府和北洋大臣李鸿章采取保船避战的消极防御,甲午战争以大清失败而告终。在最后的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和刘步蟾下令炸毁受伤的“定远”和“靖远”两艘巨舰。炸舰之夜,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时年43岁。
为表示对丁汝昌、刘步蟾等殉国将领的敬意,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享派舰将丁汝昌、刘步蟾等将领灵枢运往烟台,交还大清。
有时想想刘步蟾真是有些冤啊,代理指挥能在损失较大的情况下,重创敌人,击退日舰进攻,这好象不象是胆小怯战、无能败将之辈所能做到的吧。而有些专家查到日本人关于海战的观察战报,刘步蟾指挥的“定远”舰位于战斗队形的最前端,这明显与我们专家说的刘步蟾改变队形让“定远”舰居中躲避敌炮有矛盾。连日本人都敬重这样的杀身成仁的将领,我们的许多专家却还要认为他是一个历史反面人物,也不知这些专家都是怎么样研究的。
历史啊,在面向人民大众的时候,你还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