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汉民
胡汉民革命救国,追随孙中山,驳斥保皇党人的“革命召瓜分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追随孙中山,于新加坡、河内遍设革命机关,组织中国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参与黄冈、镇南关起义。三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胡汉民随同孙中山到达越南河内。孙中山化名高达生,胡汉民化名陈同,租用河内甘必达街61号,策划起义。其后,孙中山和黄兴在西南边境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胡汉民的主要任务是往返于河内、香港之间,任筹饷运械等工作。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暂时告一段落。胡汉民又把注意力转向南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在新加坡,胡汉民以《中兴日报》为阵地向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在《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此期间,共撰写了20余篇文章斥责保皇派。驳斥保皇党人的“革命召瓜分说”,指出革命后“民族奋兴,中国以振则列强之窥伺为之寝灭,故曰革命可以弭瓜分之祸”。胡还连续写了《驳总汇报论国会之趋势》、《呜呼!满清所谓宪法大纲》等文,揭露清政府立宪的实质为“葆其专制之实”,其结果必然“使吾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而已”。经过新加坡论战后,革命思想在南洋华侨中迅速传播,中国同盟会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埠分会已有20余处,同志达3000余人。为了便于联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在新加坡设立了同盟会南洋支部,胡任支部长。
胡汉民参与黄花岗起义,筹备广州起义,随孙中山到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胡任支部长,与黄兴、赵声等策划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宣统二年(1909年),还是革命党人的汪精卫暗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入狱,胡汉民为营救筹资,进了澳门赌博场,结果血本无归。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夕,胡汉民夫妇将女儿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考虑到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在一块布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籍贯,缝在胡木兰的衣服上,表示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四月参与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后来筹备广州起义,失败后回香港。十一月广州独立,十一月九日,广东光复后三天,胡汉民出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十二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期间,胡汉民坚决贯彻孙中山历来的革命精神,他制订了低薪制,规定总统府自秘书长以至录事,每人月薪30元,宿食由政府供给,不分官级,一律平等,一扫清政府贵族官僚的腐败习气和等级特权。胡汉民是一个秘书型人才,在后勤等方面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孙中山的充分肯定。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后,1912年四月底,孙、胡重回广东,孙向临时省议会建议让胡尽快重任粤都督。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任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1913年六月,胡汉民被袁世凯免职,他两次任广东都督计一年零两个多月。九月,孙中山开始在日本筹组中华革命党。对入党必须附从孙中山及每人加按指模等问题,国民党内意见分歧很大,胡汉民则处于反对和赞成之间,持一种调和态度。1914年五月一日,胡汉民亲书誓约,加入中华革命党,在党内编号是450号。不久,《民国》杂志在东京创刊,胡汉民任总编辑。在发刊词中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指出中国近代一般国民的心理弱点是“保守而具惰性”,于是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为了救济国民的惰性,“必须急图民智、民德、民力的进步,务使国民对于锢蔽民智、败坏民德、摧毁民力者,知有所择而不致惘从”。此外,胡还以“去非”为笔名发表《亡国之外债》、《强有力之政府辩》等文,揭发袁世凯窃取民国名位,实质欲建帝制的野心。七月,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后,胡汉民任政治部长,致力于反袁的宣传工作。
1916年四月,胡汉民化名陈同荣从日本回到上海,协助陈其美领导上海的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胡汉民与廖仲恺往来于京沪间,代表孙中山与黎元洪、段祺瑞进行政治谈判,并谋划扩充北方党务会议和联络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