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安
匈奴安守本分窦太后却要出兵征讨,袁安冒死进谏不畏强权
章和二年(88年)二月,汉和帝刘肇即位,因和帝年幼,便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的兄长车骑将军窦宪上疏请求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以及九卿一起到朝廷上书劝阻,认为匈奴没有进犯边塞,无故出兵远征,耗费国家钱财,邀功于万里之外,这不是应有的国策。众人连上几封书都被扣住没有上报。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联连名上书了,而那些卿相也渐渐不吱声了。只有袁安与任隗仍坚持正道,毫不退让,甚至摘掉帽子到朝廷力争十次以上。窦太后还是不听,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但袁安还是镇定自如。
窦宪已经出兵,他的弟弟卫尉窦笃、执金吾窦景各仗自己的权势,公然在京师放纵其爪牙拦路抢劫财物。窦景又擅自派人乘驿马散发檄文到边境各郡,调集骑兵突击队和射手有本领的,命令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将他们送到窦景住地。有关官员害怕,没敢说半个不字。袁安就弹劾窦景擅自调集边防军,惊扰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听从窦景安排,应该杀头示众。又上奏弹劾司隶校尉郑据、河南尹蔡嵩讨好依附贵戚 ,没有坚持正义,请求将他们罢免,并依法治罪。这些奏折都被扣住没有上报。而窦宪、窦景更加专横,在各名都大邑布置他们的亲信,都向官吏百姓征收赋税,收取贿赂,其余州郡也都望风仿效。袁安与任隗一道检举那些二千石府尹,以及与之牵连降级罢官的有四十多人,窦氏党羽怀恨在心。但袁安、任隗一向品行高尚,窦氏也没有办法加害他们。
当时窦宪又出兵驻武威。永元元年(89年),北单于被耿夔所攻破远逃,塞北一时间无人管辖,匈奴余部不知归谁统领。窦宪每天夸耀自己的功绩,想用恩惠与北匈奴余部搞好关系,于是上书请求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设中郎将领护,像过去立南单于那样。和帝将此事交给公卿讨论,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同意。袁安与任隗上奏认为“光武帝招守南匈奴,并不是让他永远安居内地,而是一个权宜之计,是出于想让他们去抵抗北匈奴的缘故。如今北方已经安定,应该让南单于回到北边去,一起领导投降的群众,不必再立阿佟来增加国家的负担。”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赞同袁安的意见。事情上奏,没有及时决定。袁安害怕窦宪一意孤行,于是单独上密封奏章认为立阿佟失信于南单于,会进而失信于其他的外族。而且会使乌桓、鲜卑怀恨在心。而如果再立阿佟的话,那支出的费用必须加倍,就会让国库空虚,而不是处理国家大计的好办法。”和帝下诏让群臣讨论。袁安又与窦宪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窦宪仗恃自己的权势,言词骄傲,揭人之短,甚至恶言骂袁安,提出光武帝诛杀大司徒韩歆、戴涉的例子来威逼袁安,袁安始终寸步不让。最后窦宪还是立了匈奴降将右鹿蠡王於除健做了单于,他不久就反叛了,正像袁安预计的那样。
袁安去世,和帝念其生前尽忠于朝廷而拜其子袁赏为郎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和帝加元服,窦太后命袁安为宾,赐他束帛、乘马。
袁安认为天子幼弱,外戚当权,每次上朝,和公卿谈到国家大事,没有不痛哭流涕的。从天子到大臣都依仗他。永元四年(92年)三月十四日(4月19日[2] ),袁安去世,群臣都感到非常痛惜。数月后,窦氏垮台,和帝开始亲政,回想以前议论国事的正反两派的情况,于是拜袁安的儿子袁赏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