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申
三国时期的陈卓总结了甘德石申夫和巫咸的星位图表,得到中国古代的星官系统。古希腊依巴谷也编制过星图但不早于公元前三世纪
陈卓
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属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内)。由此可见甘德在全天恒星区划命名方面的工作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有迹象表明,甘德还曾对若乾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成果后来大多散佚了。
依巴谷
在西方,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Hipparchus),约在(公元前190-前125年)公元前2世纪编制过星表,在他之前还有阿里斯提尔(Aristille)和提莫恰里斯(Timocharis)也编制过星表,但都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可见,甘德和石申的星表是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史记天官书第五》称石申是“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赞其观察细致入微。鉴于石申对天文学贡献杰出,他的名字上了月宫
据《史记正义》所引梁朝阮孝绪《七录》 ,可知他原著有《天文》八卷,属天文星象类。《史记天官书第五》称石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即细致入微)。”可见功力之深厚。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果,实在难得。他与齐国的甘德和商朝的巫咸三人是中国星表的最早编制者,也是世界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他们最早对恒星进行系统的观测,比欧洲的阿里斯拉鲁斯与铁木查理斯还早60余年,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正因为石申对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他的名字登上了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