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历史上将甘德石申并提,二人的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且二人都建立了不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作者:石申

 

石申的岁星纪年法独树一帜,尤以12年为周期的冶、乱、丰、欠、水、旱等预报方法。历史上以甘德和石申并提,将二人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
在历法方面,石申的岁星纪年法独树一帜,尤其是以12年为周期的冶、乱、丰、欠、水、旱等预报方法。石申岁星法的特点是不用太岁、太阴和岁阴名称,而用摄提格称之。甘氏说的摄提格既是其岁星纪年中的第一年岁名,又是用以纪岁的一种标志物。在其岁星纪年中第一、二年用“摄提格”,第三年以后则皆用“摄提”。其摄提格之名大概是由于摄提转化而来。摄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斗杓所指的延长线上。古人用它与斗杓配合以确定季节。“摄提格”的“格”,《史记·集解》说是“至”的意思,“言摄提格随月建至,故云也。”摄提格是太岁星。有人称甘德是中国天文学的先驱,的确如此。石申的天文学贡献,与其他各家相比,在战国时代是最大的。
石申的活动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当时诸子并作,云集齐国稷下,展开百家争鸣,甘德即是百家中一家代表人物。历史上将甘德与石申并提,将二人的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石申是魏国人,晚于甘德,著有《浑天图》,为先秦浑天思想的代表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甘氏四七法》一卷。二人同为先秦杰出天文学家,故人们把二人合举并称。
甘氏岁星法即甘氏四七法。为什么叫“四七法”?“四七法”是天文学上岁星纪年法的一种,所谓 “四七”,就是以二十八星宿来测量日月等天体运动方位的方法。 《甘石四七法》所列的二十八宿由于原书散佚,只能从其他史籍所载去认识。据《开元占经·岁星占》、《史记·天官书》和《律书》记载,二十八宿的方位和星名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

诸家中,甘德和石申二人最为著名,且二人都建立了不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在诸家之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两家。他们属同一时期的人。
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夫著《天文》八卷,后世又称为《甘氏星经》、《石氏星经》,合称《甘石星经》。
石申勤于对天空中的恒星作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甘德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集团,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叫Man”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石申简介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    名
石申
别    称
石申夫,石申甫
所处时代
魏国(战国中期)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开封
主要作品
《天文》八卷、《浑天图》
主要成就
观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出没的规律
性    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