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在《开元占经》中有战国石申夫《石氏星经》的片段,石申夫观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星表。在《史记历书》和《晋书天文志》中有关于古代的天文历算家的记载

作者:石申

 

中国古代最早的星表是战国时魏国石申夫观测的,其著有《天文》八卷,后世称之为《石氏星经》,在宋代以后失传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它的特性)加以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重要的工具。中国古代测编过许多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战国时代,它的观测者叫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魏国人。石申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他著有《天文》八卷,因其具有很高的价值,又被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 可惜的是,《石氏星经》在宋代以后即失传了,现在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后人从这些片断中辑录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115颗(《石氏星经》原文中有121颗,其中6颗在今本《开元占经》中缺佚了,石申共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石氏星表是古代天体测量工作的基础,因为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动,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叫距度)的数据。这是中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

《史记历书》中司马迁所说的“畴人”就是指天文历算家,《晋书天文志》中也记载了战国时的天文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有了较广泛的发展和进步。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畴人”系指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当时各诸国出于各自农业生产和星占等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据《晋书天文志》载:“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摆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各国的这些掌握天文的官员,根据天象的变化对统治者提出解释)。”这种百家并立的情况对天象的观测以及行星恒星知识的提高,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们的、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石申简介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被命名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    名
石申
别    称
石申夫,石申甫
所处时代
魏国(战国中期)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开封
主要作品
《天文》八卷、《浑天图》
主要成就
观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出没的规律
性    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