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伯嚭笨出身贵族,家族没落后被吴王任用,巧言令色,后人仍以他的名字来形容一类恶人

作者:伯嚭

 

伯嚭出身楚国贵族,后逃到吴国被吴王任用,官至太宰,因收取贿赂而给吴国战败埋下祸根

伯嚭,(嚭,音“痞”,拼音:pǐ),又作伯否 ,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囊瓦(子常)所杀,并诛连全族。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吴国击败越国时,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473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但是,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勾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孔子弟子评论伯嚭是残国之治,且现今有很多地区用伯嚭来形容一类奸佞或者花言巧语以获取利益的人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 如作为春秋时期吴国核心区域的苏州、无锡地区便有将恶人、奸佞之徒称呼为“伯嚭”的说法。在宁波话中“伯嚭”指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好说假话骗取私利的人。金华话中“伯嚭”指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
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称“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_夨落啲鈊﹖”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伯嚭简介

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亦作白喜,晋伯宗曾孙,楚伯州犁孙。以父郤宛为楚平王所杀奔吴,吴王阖庐以为大夫,进太宰。夫差嗣位,为太宰相国。越灭吴,复为太宰。(《左传》哀二十二年越灭吴,二十四年,公如越,季孙使因太宰嚭而纳赂焉。)或云越灭吴,以不忠,并妻子诛。(《越绝书》《吴越春秋》) 。

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不满本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中文名
伯嚭
国    籍
吴国
出生地
晋国
职    业
宰辅
主要成就
伐楚入郢 
谗害子胥
时    期
春秋晚期
性    格
好大喜功,贪财好色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