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观应
郑观应主张英国的练兵方法,并在《论练兵》一文中先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兵法
由于内忧外患频仍,郑观应非常关注国家安全。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的思想指导下,他对于学习西方长技,加强军事操练和改进武器装备非常重视。他一再强调,“兵制阵法宜练也”,“枪炮器械宜精也”。
在军民联防、筹建海军、海防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论练兵》一文中,他先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指出“兵在精不在多,将在谋不在勇”,“今之战事虽与古异,战之心法仍与古同”,一定要汲取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同时对于将领的选择、武科考试的选举,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练兵的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英国训练方法,做到号令严明,步调一致。对于军民联防问题,他在《论民团》一文中对古代寓兵于农和后世经办民团的做法加以肯定,但认为还不够。对于海军以及沿海布防,他在《论水师》一文中,他主张把沿海分为中洋、北洋、闽洋、南洋四洋,分别设置重镇,势成犄角,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直隶、奉天、山东三口为一镇,江苏、浙江、长江为一镇,福建、台湾为一镇,广东自为一镇,编为四镇,各设水师,收声势相连、指臂相助之效。同时在四洋防守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洋务运动中,针对军事改革中出现的军事采购问题,导致洋务运动的成效不著,同时他认为在武器的采购上,应该要精,同时应该自行进行仿制,不能永远依赖别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郑观应提出“器可变,道不变”的哲学思想,从而在其方法论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郑观应通过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管理科学的吸收,从事借用中国某些传统形式来变革中国传统哲学尝试,因而使自己的世界观具有若干近代哲学的特征,为中国哲学史增添新内容。
在本体论方面,郑观应首先提出带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色彩的“道”范畴,并把“道”归结为物质性实体,从而闪烁着机械唯物主义的光芒。同时他又把伦理道德规范的“中”作了非科学的抽象,并把这个抽象化了的“中”也规定为“道”的内涵,因而其哲学变革还深受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认识论方面,郑观应对中国传统的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理论,赋予了西学的内容,主张学以致用,行而后知。
在发展观方面,郑观应提出了具有新学内容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常与变等问题。他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出发,认为人既能改造自然,也可仿行西法,从事于对社会的改造。在常与变问题上,郑观应提出“以西学化为中学”的命题,在发展观上具有着质变的意义,但是,郑观应最终还是肯定了“器可变,道不变”,从而在方法论上陷入形而上学。
总之,郑观应的发展观是一种承认渐变乃至承认突变,而又歪曲突变的渐变论。这是资产阶级既要求改造封建生产关系,而又妥协于封建等级制的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中国近代哲学中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严复、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产生直接的影响。郑观应不是卫道者而是改革者,郑观应主张国家富强之本,在开议院,中国应仿效英、德两国议院之制,实行君主立宪,其余各种兴革都不过是末。不应把郑观应的哲学观点与政治观点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