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郑观应建议广建学校,提倡,“学之大小,各有次第”并首先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等的教育思想,要打破与世隔绝的观念,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地位的外交思想

作者:郑观应

 

郑观应首先提出解决普及义务初等教育,建议广建学校,提倡,“学之大小,各有次第”的教育思想
郑观应尖锐地抨击长期以来,中国“学校之制度,人各延师以课其子弟。穷民之无力者荒嬉颓废,目不识丁,竟惘知天地古今为何物,而蔑伦悖理之事,因之层出不穷。此皆学校不讲之故也。”对于科举考试制度,他更一再加以批评,指出:“中国文士专尚制艺,即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事亦非素习。功令所在,士之工此者得第,不工此者即不得第。虽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于无用之时文。即使字字精工,句句纯熟,试问能以之又安国家乎?不能也。能以之怀柔远人乎?不能也。一旦业成而仕,则又尽弃其所学。呜呼!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天下之无谓,至斯极矣!”为适应科举而学习,“遂以浮华无实之八股,与小楷试贴之专工,汩没性灵,虚费时日,率天下而入于无用之地。”


对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郑观应认为,首先应当广建学校,要象德国那样,“学之大小,各有次第”:首先解决普及义务初等教育问题;然后,通过通商院、实学院、技艺院深造,杰出者再入太学院学习。郑观应指出:“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十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为此,他建议:“中国亟宜参酌中、外成法,教育人材,文武并重,日本设文部大臣,并分司责任。聘中外专门名家,选译各国有用之书,编定蒙学普通专门课本,颁行各省。并通伤吏督同地方绅商就地筹款,及慨捐矩款,相助者报部奖励。务使各州、县遍设小学、中学,各省设高等大学,一体认真,由浅入深,不容躐等。”
广设学校, 郑观应更要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人们的既有观念。他在《西学》一文中痛斥一此“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实是误国误民。他介绍西学分天、地、人三类。所谓天学,“以天为纲,而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皆由天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地学,“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人学,“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凡此,皆是有益于国计民生之学。郑观应还指出:“论泰西之学,派别条分,商政、兵法、造船、制器,以及农、渔、牧、矿诸务,无一不精,而皆导其源于汽学、光学、化学、电学。”应用性强的各种学问,都以基础性的学问为根基。西学还有一个根本性特点,这就是“皆实征诸事,非虚测其理”。凡此,郑观应认为,都值得中国师法。“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为改变人们陈陈相因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除发展学校教育外,还需大力发展社会教育。郑观应指出:“大抵泰西各国教育人才之道计一有三事:曰学校,日新闻报馆,曰书籍馆。”兴办各种报章杂志,出版各种图书,建立一大批报社和图书馆,便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世危言》中有《日报》篇,专论厂设日报在“通民隐,达民情”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主张各省创办臼报,以使“民心无不惬,民志无不伸”,同时,通过报纸,使诸者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事;有《藏书》篇,专论各省应于各厅、州、县分设书院即图书馆,“购中外有用之书藏贮其中,派员专管。无论寒儒博士,领凭入院,即可遍读群书。”
郑观应提出打破也世界隔绝的观念,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地位的外交思想
在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上,郑观应根据其对于西方国家历史现状的深刻了解,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在《论公法》一文中,他指出: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中,各国借以相互维系安宁和睦的法宝,便是共同遵守的“国际公法”。中国应该打破与世界隔绝的观念,把自己摆在万国之一的地位,利用公法维护自身的地位。
在思想观念上,郑观应认为要去掉中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和“夷夏大防”的陈旧观念,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国。如果中国能够把自己摆在“万国中之一国”的地位上,那么,万国公法就不能把中国排除在外。在国际关系上,则要打破西方列强把中国排除在公法之外的企图。
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他力主抗争。除了军事抵抗之外,外交抗争必不可少。他对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进行了全面的检讨,涉及通商、传教、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行权、外人管理中国海关等诸多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间会抹去我的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咸丰八年(1858年)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中法战争时,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逐一绘图贴说。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途经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赔款”而遭拘禁,经年始得解脱。后隐居澳门近六年,撰成《盛世危言》一书。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与盛宣怀集团关系密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宣统元年(1909年),乘袁世凯被迫返籍“养疴”之机,协助盛宣怀发起组织轮船招商局商办,遂第三次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
郑观应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本    名
郑观应
别    称
官应
字    号
字正翔 
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或罗浮偫鹤山人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广东香山县三乡镇雍陌村
出生时间
1842年
去世时间
1922年
主要作品
《盛世危言》、《罗浮偫鹤山人诗草》
主要成就
提出了著名的“商战”思想
身    份
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