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朱执信赴日留学,勤奋学习,接受反清革命思想,返国后,任教于各学堂,以此为掩护,投身于武装革命

作者:朱执信

 

赴日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904年,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他主修法政经济,并攻数学、医学,通英、日两种外语,这时期的勤奋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及许多留学革命青年,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和重要骨干,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要撰稿人,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驳斥保皇党的改良理论,并鼓吹民生主义,肯定社会革命不可避免,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创建独立的“中华共和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及两广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积极从事联络,与新军中的赵声、倪映典等人经常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发动民军进行武装起义。是年与杨道仪女士结婚。1906年1月,朱执信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他评价《共产党宣言》,说“马尔克(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回国后任教于学堂,以此为掩护宣传革命,参加广州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返国后先后任教于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及方言学堂,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发动新军、绿林和会党,投身武装起义。宣统二年(1910)二月参加策动广州新军起义。翌年四月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发动顺德一带民军响应,并参加“选锋”(突击队),与黄兴等进攻督署,激战中负伤,流亡香港。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邹姓名,故朱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他既是黄兴在统帅部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先锋”队(敢死队)的领导成员。该日下午,他匆匆赶到小东营五号参加突击队,操起一把剪刀,拿起两枚炸弹,同黄兴等人一道扑向两广总督衙署。进攻中,炸弹用尽,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战,朱执信带领20余人击毙敌人,但敌军渐多,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只得撤退。他带着伤痛,混入清军,镇静地折入横巷,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然后悄悄,地乘船离穗赴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太阳在下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字执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浙江萧山,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现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街)。父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琴律,人称“琴王”,曾任张之洞幕僚。
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 月,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1920年9月21日,他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

中文名
朱执信
别    名
大符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番禺(现广州越秀)
出生日期
1885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0年9月21日
职    业
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京师大学堂、日本法政大学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担任《民报》等刊物编辑 
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宣传工作 
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代表作品
《朱执信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