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执信
赴日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904年,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他主修法政经济,并攻数学、医学,通英、日两种外语,这时期的勤奋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及许多留学革命青年,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和重要骨干,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要撰稿人,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驳斥保皇党的改良理论,并鼓吹民生主义,肯定社会革命不可避免,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创建独立的“中华共和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及两广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积极从事联络,与新军中的赵声、倪映典等人经常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发动民军进行武装起义。是年与杨道仪女士结婚。1906年1月,朱执信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他评价《共产党宣言》,说“马尔克(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回国后任教于学堂,以此为掩护宣传革命,参加广州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返国后先后任教于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及方言学堂,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发动新军、绿林和会党,投身武装起义。宣统二年(1910)二月参加策动广州新军起义。翌年四月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发动顺德一带民军响应,并参加“选锋”(突击队),与黄兴等进攻督署,激战中负伤,流亡香港。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邹姓名,故朱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他既是黄兴在统帅部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先锋”队(敢死队)的领导成员。该日下午,他匆匆赶到小东营五号参加突击队,操起一把剪刀,拿起两枚炸弹,同黄兴等人一道扑向两广总督衙署。进攻中,炸弹用尽,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战,朱执信带领20余人击毙敌人,但敌军渐多,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只得撤退。他带着伤痛,混入清军,镇静地折入横巷,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然后悄悄,地乘船离穗赴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